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能够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意味着人开始走向了对人自身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觉确认与自觉承担.近世西方以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作为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从伦理精神本性上来说是正当合理的.但是,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反关系,即:道德"应该"既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又需要克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这种悖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个体与社会本体的二律背反处境.在生活世界中,道德"应该"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偶然性情景和存在性事实的影响,也与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相联系.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应该"既是绝对的,又是历史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形成的划界关系乃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基督教原罪论为话由,对其中蕴含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从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指出重构现代道德不仅需要唤醒人们的自由意志,而且还需要知识和理性。  相似文献   

3.
沈晓阳 《江汉论坛》2002,(10):53-57
意志自由论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是自由理论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分别对意志自由论和决定论双方的论据作了全面考察和梳理概括,并对两者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不仅不是对意志自由的否定,而且还是意志自由的必要条件,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是可以兼容的。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基督教原罪论为话由,对其中蕴含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从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指出重构现代道德不仅需要唤醒人们的自由意志,而且还需要知识和理性.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认为哲学家出于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偏爱而几乎一致地怀疑和否认意志。意志作为一种内心经验并不为古希腊罗马人察觉,随着城邦政治的衰落和基督教的直线时间观取代古代的循环时间观,意志才开始被发现。我能与我愿意之间的冲突的发现使自由从一个政治的概念变成了内心的意志自由概念。  相似文献   

6.
青年鲁迅吸收了尼采等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和恶魔浪漫主义的生命自由精神,形成了以自由意志为核心的生命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将个体生命自由作为绝对价值;二、高扬个体生命的内在主观体验;三、强调个体生命的流动性与扩张性。鲁迅对民主制度、物质文明的批评,对科学理性的理解和反省,都基于这种生命自由意志。鲁迅的生命自由意志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弥补了理性思想在实践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周凡 《兰州学刊》2003,(3):14-17,20
意志理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在教父哲学和中世纪神学中 ,意志自由问题引起了广泛持久的争论 ,而西方近代哲学围绕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又对意志展开了新一轮的探讨。康德的意志观承接近代的问题并遥遥回应古代先哲的言说 ,在许多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的根本性的创新。本文展示了意志理论在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变迁和逻辑演进 ,论述了康德意志理论中的“四个区分” ,深入剖析了康德对意志的性质、范围、地位以及意志的结构、意志作用的内在机制等方面的独特处理 ,揭示了康德的意志观对 19世纪唯意志主义的开启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奥古斯丁意志哲学的出场导源于他对摩尼教"恶的来源"问题的辩驳,它是奥古斯丁基督教(道德)哲学体系的理论前提。自由意志理论包含着两个向度:一是自然理性向度,二是神学恩典向度。神学恩典向度是自由意志理论的建构前提。在《论自由意志》文本中,奥古斯丁由于着力解决"恶的来源"问题而忽略了对神学恩典的细致阐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否定神学恩典向度的存在,恰恰相反,自由意志理论的建构正是基于神学恩典向度。为了纠正其在《论自由意志》文本中对神学恩典向度的忽略,在《恩典与自由》中,奥古斯丁理论上将神学恩典从"隐"之状态中凸显出来,并彻底与贝拉基派划清界限。从《论自由意志》到《恩典与自由》,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理论神学恩典向度具有前后一贯性。  相似文献   

9.
王海明 《晋阳学刊》2006,14(1):56-59
自由与实行自我意志的障碍之消除,并不完全相同:自由仅仅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内在障碍之消除,并不是自由,而是利用自由的能力或条件。  相似文献   

10.
胡万年 《理论界》2009,(12):94-96
“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人们一般以善恶的选择来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并得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具有内在矛盾的结论。其实,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不是‘选择”,而是“自愿”。自愿是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12.
"反传统"是鲁迅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鲁迅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思想家,以生命主义去阐释鲁迅的反传统,既符合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逻辑,也符合生命主义文化的理论实际。鲁迅反传统的关键在于发现"仁义道德"吃人"。"吃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单纯的理性判断,而是一个充满着自我生命体验的意象,是少年鲁迅"吃人情结"的升华。它既揭示了人的存在悲剧,又高扬着"反抗绝望"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3.
试论牟宗三对康德自由意志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悦 《北方论丛》2006,(1):122-125
会通儒家思想与康德哲学是牟宗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会通过程中,牟宗三把康德哲学的某些概念做了相应的改造。其中,对“自由意志”的改造至关重要。牟宗三通过对人拥有智的直觉的肯定使“自由意志”成为可知,通过对性、情、心的提升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能动性改造,又借助有限心向无限心的跳跃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超越性改造。使先验道德能够得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德将道德法则孤悬的缺憾,但同时也冲淡了蕴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4.
伊壁鸠鲁学派从原子运动的偶然性出发,推导出人的意志自由,道德责任的前提获得成立。斯多亚学派由于坚持泛神论的本体论,逻格斯统治着一切,人类便失去了意志自由,道德责任得以消解。两个学派还由此出发得出了不同的人生目的论,伊壁鸠鲁学派主张追求快乐而斯多亚学派主张服从上帝。  相似文献   

15.
《法哲学原理》是关于权利的哲学。黑格尔通过抽象的法、道德、国家三篇的论述阐明了自由意志或者说自由从客观、主观到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在其客观精神阶段实现了国家这一伦理实体的绝对精神内涵,而这其中法哲学从其理论原点自由精神出发完成了自身的运动过程。通过法哲学中对作为人之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分析,来透视对法哲学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魏月  程彪 《北方论丛》2016,(6):156-159
探讨近代自然法理论和黑格尔法权思想的关系时,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后者对前者的批判,本文则尝试换一个角度谈谈二者的承继关系。黑格尔将自由意志的理念规定为实现社会生活与政治结构中理性法则的存在论起点,这是深受近代自然法理论影响的结果,这一影响突显于近代自然法对黑格尔的三个启示:霍布斯认为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无法彻底施行,我们要贯彻自然法就要把自然权利的世界转变为市民法的世界,这启示黑格尔关注自然状态的否定作用;卢梭提出通过普遍意志为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的奠定基础,在普遍意志之上建立一个新的自然法,这启示黑格尔思考用新的自然法来保障现实社会的自由;康德提出通过个体的理性自由意志构建合理的社会生活和政治体制,这启示黑格尔把自由的理性法则归之于意志,并且采用自由的理性法则来显示权利或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分歧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不同解释上。把“以人为本”解释为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话语上必须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而相对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的“以人为本”,又可能退回到抽象的人,甚至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混淆起来。其实,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出发可以发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以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的个性和价值尊严的尊重为最高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