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紫(1912—1939)是三十年代“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叶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从一九三三年处女作《丰收》问世,到一九三九年病逝;短短六年时间,他以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留下了一批以土地革命时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朴实犀利的笔锋,真实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愤怒和反  相似文献   

2.
叶紫,原名余鹤林,是我国三十年代为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左翼青年作家。1912年叶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1933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决定以革命文学创作作为“郑重”从事的“事业”。1939年10月5日,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作家,却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在短短几年的文学生涯中,叶紫用心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 叶紫以小说创作为主要成就。他生前出版了两部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一部  相似文献   

3.
叶紫(1912年一1939年)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成就的青年作家。 叶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从一九三三年处女作《丰收》问世,到一九三九年病逝,在短短六年时间里,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留下了一批以土地革命时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朴实犀利的笔锋,真实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热情歌颂了农民的愤怒和反抗,精心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各具特点、富有时代性的农民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今天,我们重新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评价叶紫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现代史学史上的意义,对于真实地反映这一阶段文学史的面貌,正确地评价叶紫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5.
叶紫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彪炳千秋的一章。这一章,是左翼作家和文艺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其中,有着叶紫的一分贡献。 叶紫(1912——1939年),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创作。他的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星》等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响彻着为农民的悲惨境遇鸣不平的呼号,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反抗斗争的宏伟画面。它们以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术风格,震动了文坛,吸引和鼓舞着广大读者,为成长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增添了生力,也奠定了叶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叶紫是“左联”时期一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在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里,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战斗的!”这句鲁迅的名言,出自他为叶紫小说集《丰收》所写的序。叶紫(1912—1939),是我国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丰收》等作品,以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炽热的阶级感情,塑造了奋起参加革命斗争的一代新农民形象,对我国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发展,做了新的开拓。所以,很快在国内产生影响。鲁迅在序文中称赞“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都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最近,《新文学史料》第五辑刊载了陈若海的《叶紫生平琐记》(访叶紫亲属的友人),使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战斗的”——叶紫小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开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更大的勇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叶紫:《夜雨漂流的回忆》叶紫(1912——1939)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上,是一位引人瞩目,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高度的真实性,火一样燃烧的热情,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  相似文献   

8.
叶紫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打算以他所亲历的湖南农民运动为题材,“用自己亲人的血和眼泪”,写一部纪念碑式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曾经“积有一大堆材料”;但后来都被毁掉了.1939年春天他决计重新开始“一个一个字地将它修筑起来”,可惜不久就溘然长逝,遗稿亦散佚不知下落.叶紫留给人们的是两部短篇集:《丰收》与《山村一夜》,一个中篇《星》和若干散文,其中《丰收》一集使叶紫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坛上占据了一个光荣的席位.  相似文献   

9.
叶紫,是我国三十年代左翼文坛杰出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丰收》、《火》、《电网外》等已经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品。他的中篇小说《星》也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可惜的是,有的文学史著作,只字未提这一作品。今年是叶紫逝世四十六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早逝的杰出作家,并使《星》这一作品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云普叔是叶紫著名短篇小说《丰收》中的主人公。他形象丰满,性格鲜 明,是左联时期小说创作中一个难得的艺术典型。但对他的年龄,小说里的交 待,却有些矛盾。 《丰收》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呢?小说第三节描写立秋回忆一九二六年、二  相似文献   

11.
一 读叶紫的小说,犹如读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农民运动史。 叶紫带着传奇般的、血和泪的苦难经历,带着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走进无产阶级文学战斗行列,就出手不凡地献出了第一篇小说《丰收》。正是在这第一篇小说里,他以独特的风格,和他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由“无名”而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相似文献   

12.
张秀亚是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她曾于1938年考入天主教辅仁大学,1939年至1942年担任该校校园刊物《辅仁文苑》编辑,这期间的张秀亚在创作和生活方面有较大转变。考入辅仁大学之前,她的作品多是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在经过系统学习与民族命运巨大转变的背景之下,她的创作道路逐渐转向抒情散文化的描写,并且创作数量逐渐增多,在《辅仁文苑》上发表了十余篇作品。这期间还出版了两部宗教小说,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公教作家。同时,她还是一位尽职奉献的文学编辑。  相似文献   

13.
叶紫(1921—1939)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上,是一位引人瞩目、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高度的真实性,火一样的热情,深沉的思考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农民反抗斗争的宏伟画面,引起进步文艺界的关切与重视,为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先生当时就指出:“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对叶紫创作的最精湛的概括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作家王小波先生於4月11日在寓所病逝,享年44岁。王小波创作的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大奖,《未来世界》获第16届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大奖。他还在小说创作之余发表了大量杂文随笔,他的作品以其幽默、反讽、抒情与丰富的想像力,形成了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化风格,他的小说系列《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曲充溢著对宽容、理性和人类的良知的呼唤。小波曾是数万海外留学生中的一员,他尝过他们这一代人所应尝的所有艰辛。或许,这正是他成为同代人中的便使者的原因。小波去了,为了寄托我们的怀念,特…  相似文献   

15.
1979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上有一个短篇小说《月兰》,这篇貌似平凡的小说在读者当中起了极大的反响,小说的作者韩少功由此受到人们的关注。随后,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连续获得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1983年,韩少功写出了一系列优秀小说,成为文坛一位十分活跃的青年作家。随着新时期文学的日趋繁荣,步入中年的韩少功,他的创作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地。1985年,他创作出《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成为“寻根”文学作家中惹人注目的人物,到目前为止,他已有3个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和《诱惑》。关于他近期创作的评论文章很多,本文在此以引起争论最为激烈,被普遍认为是用以体现他的“寻根”主张的小说《爸爸爸》为中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叶紫、蒋牧良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相同之处不少。第一,他们都具有战斗的风格。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暴风激流里的滔滔巨浪,仿佛听到疆场激昂味亮的进军号,这种战斗的风格是由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因素决定的。叶紫说他要在“时代的核心中,把握到一点伟大的题材,来作为我们创作的资料。”①这“伟大的题材”,一是描绘如火如某的湖南农民运动;二是表现紧张激烈的红军部队生活。中篇《星》描绘了农民运动的全过程;短篇《丰收》、《火》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农民新的觉醒与反抗;《电网外》写出了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对人民的关心…  相似文献   

17.
韦编联同志是我区新崛起的一个中年作家。他从事创作的时间不长,但成果是扎实的。小说集《七色人生》(广两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收入他1982——1987年间所写中短篇小说16篇。韦编联同志是个勤奋的作家,在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努力探索小说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探索小说的民族特色的表现。因此,读他的这一小说集,给人的印象便是色彩斑斓的浓郁民族风味。他的努力是有成效的。作为一个民族作家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浓郁的民族风味应是它的显著标志之一。而一个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作家刻划了一个很具本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或是描绘了一个本民族的典型的生活场景,或是描绘了本民族的独特的风土民俗  相似文献   

18.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19.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来”。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三篇小说均创作于三十代初,都以1932年遍及全国农村的丰收成灾为背景。我们在此试图将它们作一比较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看它们之间的许多相似处。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赞成他的人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反对他的人则说:他是个没有把才能用在正道上的天才。劳伦斯1885年9月11日生于英格兰中部的诺丁汉郡一个煤矿区的矿工家里,1930年3月2日死于法国汶斯,享年仅仅四十五岁。他的创作生涯虽然仅仅十九年,但他创作了四十多部题材广泛、文体多样的作品。他的比较有影响的小说就有《儿子与恋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16—1920)、《失踪的女郎》(1913—1920)和《切特利夫人的情人》(1928)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