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由于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在中国成为一个历史趋势。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其意义会日益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民族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有其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族体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作为客观存在,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另外,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的民族理论,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理论: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实质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2、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统一;3、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4、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时期是过去受压迫的民族完全解放的时期.是确立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时期,是逐步消除民族间相互猜疑、隔阂和不团结,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但决不能据此就把社会主义时期看作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我们必须树立民族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思想,做好民族工作,促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原则,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三十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决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深刻地揭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创建者十分注重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平等与发展,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关系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的要求,指明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上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继续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加强和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繁荣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人民富裕,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和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民族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二是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是提出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四是规定民族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这些观点均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来看,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和谐社会应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在和谐理论的指导下,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产生了某些共同性,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各民族自身的特点依然存在,它们之间的差别还很显著。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差别,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出发,中华文化既指中华各民族(包括历史上的各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也指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建、普遍认同和共同享用的价值观体系及在其指导下的一切文化现象。我国各民族及其文化,在地位上虽无高低之分,但在作用上却有着大小之别。这种情况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民族格局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基本事实,也是中国各民族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根本要求,符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同志一生为中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繁荣作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几十年间他具体地领导和组织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紧密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他关于民族区城自治,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方面丰富系统的理论思想,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族关系是一个国家中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的联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受到该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得到充分发展繁荣的历史时期,以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新型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2年)时期,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种大融合的民族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殷商和西周以来南方民族频繁接触和友好往来的继续发展。本文特就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民族融合以及楚国在当时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1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的民族关系问题,较之夺得政权前要复杂得多,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更是这样。我们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国各民族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间面临的问题,远比在革命战争年代要广泛和深刻得多,需要处理的民族间的父系问题,也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例如,我们既要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关系问题,又要建立、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观念的残余还会长期地存在并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各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论观点,不仅在内容的表述上言简意赅,而且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民族和民族关系两种发展趋向的辩证统一规律。这个理论观点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经过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其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使中国各民族获得解放和发展,走上社会主义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其第一要义是民族发展,核心是民族平等,基本要求是民族的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以"历史怎么看、是非怎么判、问题怎么解、现在怎么办"为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体系和制度设计实现了疆域的大一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面对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民族关系新特点,欲以"强制认同"方式"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维",将给中国民族工作实践带来极大政治风险。民族关系调适的主导力量在政府,抑制市场经济分化力量,发挥其整合功能,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机制,是民族政策的方向和民族团结平等的前途。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发展、巩固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最进步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各族人民在共同享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基础上的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掌握政权,管理国家的民主,是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基础上,是在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的民主。没有这个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结合而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现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大深刻地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要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