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依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评估和分析张培基对朱自清《背影》的英译,进行可以丰富、补充对这一模式认识的实证研究,并对译文质量作出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估,认为《背影》的英译是显性翻译,包含了少量的显性和隐性错误,这些错误不影响文本的主要功能。总体来说,原文和译文相符程度高,译文的质量很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从语场、语旨、语式、体裁4个层面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展开评估,统计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目,数目越多,质量越差。评估结果证明,豪斯模式在汉英翻译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剖析旧中国国民性格的典范之作不乏英译本,本文将运用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William A.Lyell的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对原文进行语域分析,然后分析译文对原文的概念及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根据语篇的类型,对发现的偏离进行统计,得出对译文质量的整体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运用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背影》原文进行语域分析,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译文相对于原文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偏离得出译文翻译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估,并说明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醉翁亭记》原文及英译本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以期从语篇分析角度丰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方法。笔者运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和复项主位划分法进行分析,经过具体的古文原文主述位同译本主述位比较,对译文信息出现层次梳理,认为好的译作需保证语篇衔接连贯,但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信息的铺成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分析《鹿鼎记》原文和其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的部分措辞,探讨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总是很难摆脱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意识形态对其的影响和制约,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用自身个人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意识形态替代作者个人意识形态和源语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使译文文本呈现出与原文文本相异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运用豪斯的质量评估体系从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方面对《桃花源记》的英译本进行评估,然后从词汇语法的衔接角度做具体的考察,以检测语言功能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8.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无论是在语篇的构建还是在语篇的翻译中都尤为重要,话题链是构建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统摄机制。因此,文章结合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语、主题和话题链方面的差异,对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及其英译本(罗经国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英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但在话题链的衔接方面需要完善,以保证译文的衔接和连贯,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从而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了黄源深译《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仅尝试在实践中验证该模式,还对黄译本进行了评估。通过分析认为,黄译本基本属于显性翻译,原文和译文符合度很高,是一部质量上乘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质量的评估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利用司显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分析原诗的语域和韵律,然后分析江枫译本中对原诗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对译本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整体的评价。结果显示,江枫译本总体上很接近于原文,很多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偏离属于"+偏离",是诗歌翻译的典范。研究结果不仅检验了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也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中心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生态环境的选择。文章通过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三种英译本的比较,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第二十回史湘云与林黛玉之间一段对话的三个语域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利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等”标准,比较和检验了《红楼梦》的五个英译本在再现这段对话所包含的信息时的得失。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些译本在处理这段对话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流失,最成功的翻译也只能是尽量接近"对等,”而不能完全实现“对等”。本文运用语域理论进行译文比较与评价的尝试,说明了语域分析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根据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标准,本文将元话语“就是”划分为交际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两类.交际元话语包括指示标记语、排他标记语、过渡标记语和选择标记语;互动元话语包括模糊标记语、增强标记语和态度标记语.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元话语“就是”与其在两英译本中的翻译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译本都以各种方式较好地再现了“就是”的元话语功能,但无论是原文与译文还是两译文之间,“就是”的使用皆存在差异.译者的思维方式、组织信息方式、翻译策略选择方式等主观因素以及原文语言语义的模糊性等客观因素是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之《惊梦》个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第十出《惊梦》,从译者显身的层面,探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认为译文中存在的否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有很多的学者将具体的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语篇衔接理论作为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选取张培基先生《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中《今》的英译本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衔接手段角度去分析汉英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忠实地传递原作中的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再现原文的风格。笔者试以诗词《虞美人》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音、形、意上分析说明,原文的风格与译文风格的关系以及译者的主体性在风格传递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增加了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给小说的翻译增添了难度。奈达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本文以登特.杨父子合译的《水浒传》新译本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水浒传》英译本中常见修辞手法的翻译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的称谓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称谓翻译是《孟子》翻译中的难点。大中华文库中的《孟子》英译本是国内《孟子》译本的最新权威,但译本中很多称谓翻译违背了功能对等理论,使译文丧失了原文的人际功能,甚至重构了与原文非等值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结合具体译例对《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比较与评判,可以看出霍译本比杨译本更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尽量重构原文的委婉色彩。就形式而言,杨译本霍译本都与原文有所偏离;但在内容上,霍译本比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原因在于霍译本更注重保留原文中死亡委婉语的内涵与特色,在忠实反映原文的信息功能的同时,也注意重构原文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投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主位结构及衔接机制,造成译本所表达的语篇意义有所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理解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