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镇文化是一种吃人性的文化,祥林嫂被鲁镇文化的幽闭就是被吃人性文化的幽闭。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是社会角色强加给祥林嫂的精神恐怖。祥林嫂从夫家的出逃是对男权制幽闭的反抗,但夫家把他抓回当作商品卖了出去,说明她不可能逃脱男权制的幽闭;祥林嫂想从死了第二个丈夫的幽闭恐怖症中逃脱出来,但鲁镇文化却使祥林嫂更为妖魔化从而更加重了她的幽闭恐怖症;祥林嫂想要向人们诉说死了儿子的悲哀获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的冷酷却使祥林嫂的精神更加幽闭恐怖;祥林嫂想要在知识分子那里获得灵魂幽闭恐怖的解脱,但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她一点精神的出路。祥林嫂被鲁镇文化幽闭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2.
典型形象是指文艺作品中高度概括化的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鲜明性格的刻划,和对祥林嫂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全部悲剧性生活道路的描写,集中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一生所遭逢的处境是荒涎寂寞的,她不断地受到命运无情地播弄:二十六、七岁青春时节转瞬成为寡妇,被迫再嫁后又丧夫失子;鲁镇的冷眼与麻木使她沦为乞丐;精神绝望后寂寞死去……在这一系列充斥着扼杀窒息的生存悖境中,她伴随着孤独寂寞的飞雪,一步步地跌向深渊,坠入虚无,用自己悲苦凄凉的一生控诉这黑暗腐朽社会的冷酷无情。在《祝福》中,鲁迅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的态度;期望揭出这病态社会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借助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惧去实践他的“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祝福》仍旧承袭…  相似文献   

4.
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使读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初步阅读鲁迅作品,发现对比的表现手法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境对比,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在小说《祝福》中以鲁四老爷家为代表的鲁镇祝福和主人公祥林嫂怀着孤苦无告的心境孤寂死去的情景相对比。“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一边是欢乐的“祝福”,“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一边是怀着恐惧和不安,悲惨地死去;一边是酒肉,一边是饿殍。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祝福”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加重了祥林嫂悲剧的沉痛气氛,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罪恶。 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而在三味书屋却是一味的读书、习字,对课,这里的学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它严重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三味书屋典型的封建教育场所。乐园与书屋相对比,作者反对封建教育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5.
《祝福》问世后有多种艺术形式,多个版本。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会发现这四个版本就是四个时代的再现:1924年,鲁迅的《祝福》着力批判的固然有"有恶意的闲人",但更着力批判的是由无数个"无恶意的闲人"构筑起来的"老旧中国",矛头指向旧思想、旧礼教;1956年,夏衍编剧电影《祝福》则明显带有当时流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矛头指向"剥削阶级";"文革"结束,197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删除了1956年版本中明显的关于阶级斗争的情节,但对"愚昧百姓"的批判仍持审慎态度;2008年,越剧《祥林嫂》则全面恢复了对原著的理解,重新将批评的对象转向鲁镇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从这四种诞生于不同年代的《祝福》我们可以读出时代变迁的轨迹,正所谓读诗亦为读史。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的悲剧是文化悲剧的一种典型。以鲁镇民俗为核心存在的“鲁镇文化” 以其残酷性使祥林嫂“虽生犹死”;就个体生命而言,虽然死能带来微渺的希望,但祥林嫂仍无法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也是鲁迅重视“人的文学”观的真正之体现。  相似文献   

7.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典型的边缘人物,就地理环境而言,卫家山、鲁镇、贺家墺均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排异,而不得祭祀与捐门槛的失败又使她无法同魂灵沟通,使她陷入死生不明的窘境,与此同时,上层乡绅的诘难、底层平民的鄙弃和同为他者的冷漠也为祥林嫂的悲剧添上一层阴影。文章以他者为题,从地理位置、生死轮回、阶级分布等视角简论文化情境中"异者"们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8.
侯绍庄、吴斯清同志在《浅谈宗教和迷信的关系》(载于《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2期,下面简称《浅谈》)一文中,努力对宗教和迷信之间的关系作了许多探讨。两位同志的探讨对我们真正搞清宗教和迷信的关系有很大帮助,但是在两位同志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一、宗教与迷信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9.
看了陈建华同志和裘沙同志写的关于祥林嫂死因的文章(见81年第四期《语文学习》),深感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是个怎样看待祥林嫂之死的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不朽的名著。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礼教是酿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 ,而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则是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强烈的负罪感、巨大的恐惧感、严重的迷信思想、软弱的性格特征诱发了祥林嫂的人生惨剧。  相似文献   

11.
《祝福》中祥林嫂及其周围人们的“笑”,是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蘸着祥林嫂的血和泪写成的,展现了祥林嫂的性 格特征和其必然的悲剧命运。这些“笑”是作者的客观描绘,揭示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之死因,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作为鲁迅最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祝福》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本文从民俗传统对俗民个体的控制与教化角度,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和奖惩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鲁迅以此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思想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鲁迅名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内涵 ,进行文化心理的解读 ,着重说明儒释道三者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地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 ,是促使祥林嫂在极度恐惧中走向死亡的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以鲁迅作品《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并从中分析出女性在历代被压迫,歧视,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鲁西南两村民间信仰的具体调查个案,对宗教和迷信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在中国汉族地区,人为宗教和祭祀类迷信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共生共存的特征,其区别也仅仅是就其形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6.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指祥林嫂)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园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予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了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相似文献   

17.
就鲁迅小说《祝福》描写祥林嫂“撞香案”“捐门槛”“最后的疑惑”等三个重要场景作解析,集中评论目前流传广、影响大的“节妇”典型论。认为祥林嫂善良憨厚、坚忍倔强,在封建罗网中不断挣扎,有自发的反抗精神,但不是有觉悟的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愚昧落后,但不是“节妇”典型。在解读《祝福》以后,还引用了鲁迅有关言论,这有助于人们对祥林嫂艺术形象的全面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几乎可以和《阿Q正传》媲美的杰作,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祥林嫂则是现代的我们女性国人的灵魂。祥林嫂把做稳了奴隶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决没有在做个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什么人的权利。她第一次到四婶家做女佣,卫老婆子说是逃出来的,只是卫老婆子和婆婆串通起来搪塞四婶的托辞。从发生在祥林嫂灵魂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剧中,鲁迅揭示了铁屋子封建传统文化触目惊心的血醒味。《祝福》看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天才的长处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在《祝福》中,柳妈是一个次要人物,对这一人物,《语文教学用书》上是这么说的:“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直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显然,《语文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柳妈这样做是搞恶作剧,是在作弄祥林嫂。其实,我们冤枉了柳妈。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经典文本的小说《祝福》因其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视角切入进行多维解读。在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祝福》中祥林嫂这一符码重新解读,则可突破既有解读模式,将祥林嫂视为知识分子的自我隐喻,表征着知识分子对人和存在的叩问,而这一叩问又使得鲁迅的思想可以位列于世界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