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汉族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西宁周围的东部农业区和一些半农半牧区。这个地区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乐都、民和、大通、互助、贵德、门源、化隆、循化和同仁等县市。青海汉语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小方言区:(一)西宁话: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门源、贵德(指贵德“巧话”)和化隆;(二)乐都话:包括乐都和民和;(三)循化话(即甘肃临夏话,俗称“河州话”):包括循化、  相似文献   

2.
<正>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定都北京.次年,西宁等地区归入清朝版图.清初八十年间,对西宁一带的政区划分和军政建制,一如明制,未暇经理.在青海牧区则由蒙古和藏族游牧,由和硕特汗王管理.迨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加强中央统治,改革军政建制.除仍设西宁镇总兵和在西宁道派驻按察司俭事以外,雍正二年(1724)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属甘肃省,下辖西宁、碾伯等县,尔后又辖大通县、丹噶尔厅、贵德厅、循化厅、巴燕戎厅共三县四厅.对青海牧业区,雍正元年以前,俱派理藩院司员驻扎西宁办理其有关事务.雍正二年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首任办事大臣达鼐,蒙古正白旗人,散秩大臣,雍正三年到任.办事大臣衙门,初设于青海湖边的察罕城.由于该处气候寒冷,历任大臣多不亲往,而驻西宁城内,故又称西宁办事大臣.广大牧区归办事大臣管理,上隶于理藩院,因而成为清王朝的一个特殊政区.该地区的蒙古族和藏族不执行全国统一的《大清律》,他们分别执行适合各自特点的法规.蒙古族执行《蒙古律例》,藏族执行《番例》.《卫藏通志》载:“雍正十二年(1734),颁给唐古忒字律例,系西宁夷情衙门从蒙古  相似文献   

3.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4.
小峡史话     
<正> 小峡,古湟中八景之一。①《西宁府新志》载:“西宁环山汇水,……出城二十里许有石峡焉,双崖门立,诸水会合,云泄雷奔。崖址可通马步,舍此行旅无他径。俗名小峡口。”小峡最初见于记载为《汉书·赵充国传》,称之为湟峡。《水经注》对此亦有记载,其云:“湟水径西平亭,北出漆峡。”查小峡山为祁连山南部余脉,亦称为南山。湟水经西宁  相似文献   

5.
<正> 1979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青海省平安县正式成立。从这时起,很多人都说平安县是个新县。是的,从新中国的基层行政建制来说它确是一个新成立的县,但从历史沿革来说,它非但不新,而且非常古老了。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沿湟水西上,在今西宁城址上修建了军事要塞西平亭。十年后即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今平安镇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章帝建初元  相似文献   

6.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三月,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召集部族,一举攻克宋在西北的边防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改灵州为西平府,并于次年建都西平。李继迁对于此次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  相似文献   

7.
<正>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的“湟中三捷”是明代边疆战斗史上重要的战事,但是《明史》、《甘肃通志》、《西宁府新志》等  相似文献   

8.
西平郡城考     
西平郡城是湟水流域具有完整城市概念和功能的城垣,它的建造标志着西平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完全形成和中央集权对湟水流域的有效控制。西宁地区(湟水流域)作为农耕经济区与游牧经济区的交汇点,对于控制青海高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汉王朝政治家、军事家们十分看重的地区。建置西平郡正是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势力扩张的结果,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同化落后文化发展的必然。因此,研究西平郡及其城垣,不断揭开附着在城垣上的历史信息,勾勒当时的社会状况,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9.
<正> 河湟两岸人们曾经传颂着清代乾隆年间一位精明干练、善政嘉猷的“父母”官──西宁府佥事杨应琚。 杨应琚(公元1695~1767年),字佩之,号松门,辽海(辽宁开原)汉军正白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杨宗仁曾在康熙53年(1715),任西宁道,政绩颇著,后官至湖广总督,雍正帝称他“廉洁如冰,耿介如石”。父杨文乾曾任广东巡抚,“为政精勤”,得雍正奖许称“秉公无瞻顾”。杨应琚于雍正7年(1729)由荫生授员外郎,出任山西河东道。11年(1733),正值38岁盛年的杨应琚走马莅任西宁道,次年转任临巩道。乾隆元年再调西宁道,前后两任历十七、八年,“久任而不迁”。这位文武兼资,忠于职守的边疆地方官,仿效“汉世良吏”北海太守朱邑故事,以“湟水作桐乡”,廉洁守志,勤政为民,兴利除弊,百事躬亲,“凡训农通商,惠工敬教,授方任能诸政,靡不殚心力为之”。他在任内,对西宁府的军政设置,水利交通,民生兵食,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治和建设,对河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海国图志》对“幕末”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国图志》对“幕末”(1603—1866年为德川幕末,设在江户)日本的开国思想,影响至大,已由前人研究指出。其影响,概括有三:一、这一著作,使“幕末”日本知道世界上有军事大国欧美列强的存在。二、这些列强,以武力为背景逼迫清朝对外开放,从而对奉行锁困的日本提出强大警告。三.日本出现了受这一著作启发的众多开明人物,他们形成了肩负明治维新事业的阶层。  相似文献   

11.
逻辑发源于希腊、中国、印度、形成鼎足面三之势。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三段论,并且整理成一、二、三格,后人又补充了第四格,使三段论成为四格64式。中国古代逻辑没有亚氏逻辑形式化程度高,但在侔式推论中也总结出了“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形式。这些在逻辑界已取得共识,唯独对因明的三支论式,多数人认为它只有第一格的A、A、A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京大学专攻世界比较思想的末木刚博教授,他指出:“因此(以因三相为条件)的三支作法,可以认为同真言三段论第一格第一式(Barbara)大致相同”。([日]末木刚博等著《现代逻辑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3页)他还认为“如果象这样全部还原为外延的包含关系,三支作法就成为如下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王弼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一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命题中:“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老子指略》)在王弼的哲学术语中,本与母同义,子与末同义。“母,本也;子,末也。”(《老子》52章注)“守母以存子”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崇本以举其末。”(《老子》38章注)那么,何以一方面要“息末”,而同时又要“举末”、“存子”呢?对此,有的学者在“息”字上作文章,认为它的意思是“养息”。但王弼对“息末”的表述很明白,是指坚决去掉有为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西宁地区之农业经济发展甚早。据考古发掘,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西宁地区已出现“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而约于公元前二千左右,相当于齐家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西宁湟水流域的农业,巳出现了较前更高的水平。(《考古》1957年第七期) 另据考古报告可知,在公元前一千年后的“卡约文化”时期,今西宁市附近之西川、北川、东川、已出现有相当规模的村庄。清水村遗址,南北广约半公里,东西长一公里半,青铜工具已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及手工业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自秦以降,汉唐为西宁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外,明清两朝,西宁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一)女真族的在史演变女真族是通过斯族的一支,它在中国北方诸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它的远祖,要推到商周时代的“肃慎”。“女真”、“肃慎”,古音相通。这一族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在两汉时,它会被称为“挹?”,在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他们的活动地区,魏书卷一百勿吉傅说:“国有大水,阔三里馀,名连末水,……南有徙太山。”据近人研究,速末水(或粟末水)即今松花江,徙太山郎长白山。旧唐书卷一九九??傅说:“东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出版的《年鉴学浅说》(王斌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提出了设“常规条目”一说。近年《年鉴信息与研究》刊出《对年鉴“常规性条目”的探讨》(马国顺著,载于1999年第1期)、《也谈年鉴“常规性条目”的编写》(王晓文著,载于2000第1期)两文。这三位作者对年鉴  相似文献   

16.
鲁土司家谱     
著名的连城鲁土司,长期统治永登一带,为明、清王朝效力,先后迭五百余年。为了宣扬其历代“功勋”,他们编撰了一些家谱,以“流芳百世”。据我所见鲁土司家谱,计有四种。 《鲁氏忠贞录》,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8年),六世土司鲁经撰。书为三卷,首卷玉音(皇帝敕命),次卷族谱(世系),又次卷赠遗(同僚所赠诗词)。卷首有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载为序,卷末有分守西宁道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乔芙所写的后序。 《鲁氏家谱》,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八世土司鲁光祖撰。此书沿续《鲁氏忠贞录》亦分为三卷,第一卷纶音,牧皇帝牧文87道,谕祭文11篇;第二卷赠言,收同僚所赠之序、诗、词共128篇(首);第三卷家谱,收鲁土司前八世的世系图、世传及外传。卷首有陕西按察司副使朱朝聘所为序,末卷有南安郡守张居敬写的跋。  相似文献   

17.
拔延山考     
<正> 拔延山的名字是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联系在一起的。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率文武官员、嫔妃宫女及庞大的军队于四月癸亥到达青海东部,在西平讲武以后,为了向臣服了的突厥、西域、东胡等少数民族首领炫耀武力,检阅军队,以便向占据青海东部的吐谷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五月乙亥,炀帝即以“冬狩之礼”“大猎于拔延山。”(《隋书·礼仪志三·炀帝纪》)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元代教育,特别是元代蒙古族教育史,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读了《辞海》教育、心理分册和《元史》(一九七六年四月版)。我觉得《辞海》对元代“国子学”和国子监(包括蒙古国子学和蒙古国子监)的解释与《元史》记载有不一致的地方。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八○年一月出版的《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下简称《辞海》)第廿七页,解释说:“〔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9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子弟。”“〔国子监〕见国子学”。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同治初),为政治外交方面的需要,洋务派官僚陆续创办了一些培养翻译人才的专门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始祖。但是,直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才正式发布“上谕”:“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著名该督抚学政切实通筹认真举办。”  相似文献   

20.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麹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麹氏随沮渠氏入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麹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麹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麹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