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这一东方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课题。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也留下了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相结合,在70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2.
魏海东 《社科纵横》2007,22(11):18-20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济研究为内核心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一生研究活动的主线.马克思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开始,中间经过<资本论>对哲学的升华,一直到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从而完成了划时代的东方社会理论为止,一直在哲学战线上纵横驰骋.这是马克思崭新的哲学思想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他用哲学武器认识历史、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涵盖整个世界的过程.<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历程的一个新的制高点,但它还不是马克思一生哲学思想的顶峰.马克思晚年最重要的题目就是如何把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贯彻到底,探索东方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道路问题.<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但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完成.马克思一再说明,不能用西欧的模式来裁剪东方和世界的历史,<资本论>丝毫无意论证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不问具体情况统统都要纳入资本主义轨道.马克思的这一澄清,为东方国家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扫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晚年放缓了<资本论>的写作,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给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供史学前提.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宣布新哲学关注现实,注重改变世界,二是它申明自己的实践特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唯物主义学说将从前旧唯物主义内蕴的社会主义和革命原则一下子解放出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活力.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后,一直是关注现实,以革命为准绳的.马克思以革命为坐标,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巨大飞跃.哲学研究一直和经济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马克思的哲学传统,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色.经济学一方面是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底蕴,二者存在着共同的内容和范畴,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重要机缘和途径.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首先体现在:第一,对经济学的研究为马克思创立和发展辩证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第二,经济学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实践领域.第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它们的许多范畴和概念是共同的.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哲学与经济学的发展总是互为前提,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不仅通过对东方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东方国家由来已久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借助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考察,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现,提出了多角度地考察历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中的东方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既是前者的理论要点,也是后者的理论支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只有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抓住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已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很有必要,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拟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命运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试图探索…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经年不衰,但从文化背景角度来探讨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选择了这个被人忽略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古代希腊文献、17世纪西方旅游家的东方游记、18世纪法德启蒙学者的东方观、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和英国政治学家的东方社会观的探索,论述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为学术界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7.
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遭遇的发展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苏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存在的主要矛盾的认识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从来没有像20世纪这样划分得如此鲜明:一是市场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与它们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19世纪,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之后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基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构建的.严格说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纳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野.在马克思的晚年,他曾关注过东方,并提出了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但是,这一设想只是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设想,而且他又同时为这一设想提出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最有生命活力的学说 ,其根源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求实创新的革命风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史 ,其中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极富理论创新精神 ,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回顾这一段历史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念和科学态度 ,指导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地推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9.
斯托扬诺维奇把马克思的学说理解为一种社会批判思想,并对马克思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实现了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之间的链接。其社会批判哲学以人的异化为理论切入点,以对社会的整体性批判为理论立场,揭示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未明确指出东方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分析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现状和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条件,我们必将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给后人留下两个历史课题:一是东方落后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二是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正确地解决了马克思所留下的第一个理论问题,但对第二个理论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却是不成功的。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改革开放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及其进行的伟大实践,成功地解答了在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完成了马克思留下的第二个历史课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玲 《学术交流》2001,34(4):6-9
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的核心思想是俄国和东方各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缩短落后国家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种设想,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系列观点,而且在实践上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贫困》一书是马克思论述自己新世界观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预言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出现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形成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是科学的巨人,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科学功绩是无与伦比的。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建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马克思学说包括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成。但是,这并不是说,马克思的学说只有这三个部分。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对政治和政治学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就其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而言,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治学家的著作,马克思的政治学说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6.
张春姣 《学术交流》2003,45(2):10-14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特征的揭示过程中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思想。认为社会历史发展道路 ,既是统一的 ,又是多样的 ,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不仅指出了俄国革命道路 ,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关于社会历史进程问题和社会历史尺度问题 ,马克思亦做了辩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在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这两种批判理论均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都以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但二者在批判的侧重点、革命主体、革命策略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差异。关于这两种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无论对处于科技理性困境之中的西方工业社会,还是对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怀疑与反思为本质特征的批判精神有助于人类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建构更为和谐与完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基于俄罗斯社会土地共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三位一体的事实,认为俄罗斯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带来的灾难。马克思的这一东方社会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了新的考察和审视,认为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或国有制、农村公社的占有制和政治关系上的专制制度并不矛盾,三者相辅相成,而土地公有制构成了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东方的国家起源于组织社会公共工程的需要;东方社会停滞性的直接原因是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其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缺乏“外部交换”,国家组织公共工程和农村公社的孤立性形成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从两个方面促使东方社会处于停滞状态;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正确把握较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这种方法本身体现着历史尺度和伦理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8,(6):5-8
本文从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基础之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是,其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宽阔视野阐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其二,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是新社会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