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必须得到游客的认可和适应他们的各种需求,只有让游客在参观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民族民俗文化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才能使陈列展览的目的与游客参观的目的达到和谐统一,民俗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和宗旨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谈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民族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凡是民族学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不专设民族学博物馆,苏联、美国、西欧和日本都有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民族学博物馆。它可以用来宣传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生活习俗,使观众开阔眼界,同时也是研究工作者最为宝贵的资料。在我国,搞好民族文物工作,还可以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物态形象, 也是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作者提出, 世纪之交抢救民族文物, 国家要有专项拨款, 全国要有规划, 并将收集文物与民族调查结合; 要做好民族文物的鉴定和应用; 同时还必须做好民族文物干部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物工作,乃民族学的一个方面之一。在欧美、日本许多国家,专门设立了民族学博物馆(或称民族博物馆),从事其本国民族文物兼搞其他国家的文物收集、陈列,并将民族学博物馆作为该国从事民族学学术研究和普及民族学知识的机构之一。在我国,民族文物工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廿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民族学传入我国,也就开始有人从事民族文物的收集。但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仅有极少数学者个人或少数几所大学从事民族文物的收集,并且常常因为经费缺乏,使民族文物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如最早把西方民族学介绍到我国来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民族文物工作也被提上了重要日程。但是民族文物工作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专业,还很年轻,还处在努力实践、总结经验、探索其前进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有关民族文物的收藏、保管、陈列及其若干学术性问题的研究等还有许多知识之源尚待开发,还有不少空白需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与研究加以填  相似文献   

7.
三峡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物,这些民俗文物反映了三峡地区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是地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部分民俗文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传统工艺技术也逐渐面临困境,保护和开发三峡地区的民俗文物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为发扬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激励各族儿女共同振兴中华的热情,配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云南民族学院于1981年创建了从多角度反映云南各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文物陈列室,自同年十月庆祝建校三十周年期间开放以来,文物陈列室共接待来自全国的各族观众万余人和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九千多名外宾,得到中央、省、市负责同志的好评、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赞赏。成为本院和兄弟院校进行有关民族学直观教学的生动课堂,起到对外宣传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新的社会主义风貌和党的民族政策的窗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民俗文物藏品保护和利用的涵义出发,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贯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保服务于用,用服务于保;用要建立在保的基础上,保要贯彻于用的始终”的原则,注意防止民俗文物藏品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自然损毁和人为损坏,努力改善文物库房藏品的保管条件,使民俗文物藏品在博物馆得到最妥善的保护和最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村落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是少数民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生态基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只是外在形式的物化改造和形象改观,更应该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弘扬、传统聚落共同体的建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资料的科学活动,能够突破传统志书的局限性,充实民族问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彰显民俗的地位和功能,发挥着文化记录、传播和交流的功能,有助于重构村落共同体,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主体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书写应该包括田野工作、描述和分析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自旧时的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与潍县)向东的半岛地区,即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辖地,通常称为胶东。 胶东地区依山临海,风光秀丽,历来为旅游者所注目。近年,区内青岛、烟台两市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内外交往日多,旅游业随之更加兴旺。开发区都将旅游事业列为重要项目,旅游资源的开发便很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旅游资源,范围广,门类多。诸如山川、名胜、文物古迹、车船交通、各种服务业、游乐、纪念品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并已做了一定开发工作的项目,而民俗方面的资源蕴藏极丰,却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7%,但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周恩来同志曾说:“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提出下个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将移向西部,而西部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因此,开展民族地理学的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与经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下世纪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做好准备,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当前民族地理学却很少有人问津,几乎是一个空白,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精神民俗,就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约定俗成的信仰,巫术,占卜、预兆、道德、礼仪、禁忌、图腾等精神文化现象。少数民族的精神民俗,涉及到审美观念、审美倾向、审美理想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与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等也有多方面的联系。无论是整体的民族共同体,还是单个的审美者,都受民族的精神民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在此,本文将从原始自然信仰习俗与现代人为信仰习俗两大方面,探讨少数民族精神习俗与少数民族审美的多方联系,以及对民族审美的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尽可能总结出民族精神民俗带普遍性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4.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地区文博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彼时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积极参与北满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发展文博事业,创建了黑龙江地区第一所博物馆——哈尔滨博物馆。对东省文物研究会的创立、组成以及贡献等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探究黑龙江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开端,全面了解民国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审美文化的视野,论述了开展对西部民族民俗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地域性、经济制约性、时代与传承性、宗教性、审美象征性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西部民族民俗审美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物搜集、保管、陈列展览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它通过民族文物的陈列与展览,展现了各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如何在转型期看待民族精神的缺失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明了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缺失表象下的深层次联系,对重构民族精神,重建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萨满仪式歌的类型及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萨满仪式歌所体现出的萨满文化在民俗、艺术、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内涵。通过对萨满仪式歌反映的地域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征分析,证明萨满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应从客观的历史角度出发,以严肃、缜密的态度来审视、剖析和欣赏萨满仪式歌这种原始的自发信仰,用以丰富和创新当今的民间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