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孟子游历各国,《史记》载起于齐宣王时。拙作《孟子游历诸国考》(载《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亦据几种可信史料,论证《孟子》书载孟子游历经过,确与齐宣王时代历史背景相符合,不可能建立齐威王时孟子已游齐之假说。但因《先秦诸子系年》于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论尹文     
<正> 一、尹文其人尹文,战国时齐国人。《汉书·艺义志》名家列《尹文子》一篇,班固自注:“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唐颜师古注:“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故尹文是著名稷下先生之一。关于尹文的生卒年代,除上引《汉志》记载以外,刘向《说苑·君道》篇载齐宣王向尹文请教“人君之事”;《太平御览》述录“尹文子见齐宣王”,并为之排解“国中寡贤”之叹(转引自厉时熙注《尹文子简注·佚文》)。可见,宣王时,尹文闇练政事,善解王忧,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政治活动家。从他的政治影响和理论素养推断,这时他的年龄当不少于三、四十  相似文献   

3.
一 孟轲与庄周是战国时期儒、道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之事,既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见于《孟子》书中。《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则谓“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朱熹说,孟子与庄子同时,“庄子后得几年,然亦不争多。”但是这两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百家争鸣之际,都未曾在各自的论著中道及对方;史籍所载,亦未有二人相遇互论之事。关于这一点,朱熹的悬测是:“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孟子平生足迹只齐、鲁、滕、宋、大梁之间,不曾过大梁之南。庄子自是楚人,想见声闻不相接。” 孟、庄二子是否曾经相遇,不可确知。先秦史籍传至今日者甚鲜。墨子读  相似文献   

4.
蔡先金 《人文杂志》2002,(4):104-109
本文通过分析西周“宣王伐鲁”事件之原委 ,揭示“天子立君”与嫡长子继承制之间的冲突 ,从而从一个方面探析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有碍西周政权统治的不合理性 ,同时又得出“宣王伐鲁”这一事件的历史合理性 ,并期望从制度层面提出西周社会转型到春秋与战国的一种解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墨子都是鲁国人。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保存西周哲学遗产、文献材料最完整、最丰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聘鲁,“观于周《乐》”;《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  相似文献   

6.
田骈述论     
<正> 一、田骈的事迹与《田子》书田骈,齐国人,因齐之田氏出于陈,故又称陈骈。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确考,大约为公元前三五五年——二八○年。他是齐宣王、齐闵王时期著名的稷下先生,也是先秦学术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时,田骈在稷下学宫已负盛名,与邹衍、淳于髡、接子、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居稷下,被宣王“赐列弟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至齐闵王  相似文献   

7.
稷下人物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科学院。它占有“馆”、“列第”、“高门大屋”等建筑设施;拥有大批从事学术活动的学者,齐宣王时达“数百千人”,其中被尊为“列大夫”的就有七十六人。据司马迁记载,这些人知其名者有孟子、荀子、邹衍、邹奭、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九人。《汉志》增加了宋钘、尹文二人。侯外庐又提出王斗、儿说、季真、彭蒙、田巴、鲁仲连等六人。我们认为从先秦文献中还可以找出一些,如徐劫、颜(斤蜀)、唐易子、公孙固、田过、列精子高、匡倩、告子、黔娄子、孔穿、能意、闾丘先生、子晚子以及《管子》、《黄帝四经》和《司马法》的作者等。一、儒家孟子:《盐铁论》说“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髨之徒受上大夫之称,不任职而论国事,盖稷下先生千有余人。”观此则孟子为稷下学者。司马迁把孟、荀与  相似文献   

8.
屈原诞生之时(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楚宣王十七年,秦孝公九年),秦国已进行变法三年,到屈原四岁之时,秦国商勒又开始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改革.秦国的强大对少年时代屈原的思想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这不仅由于秦国实行变法而很快强大起来,还因为秦国的强大直接威胁到楚国的安全,甚至可以说,商秧变法使楚国由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南方江汉流域国家一下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史记·楚世家》楚宣王三十年: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齐策一》载: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不久,齐貌辨离薛,去齐都,为靖郭君说与宣王曰: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光武帝纪》:“秋七月丁酉,幸鲁国。复济阳县是年徭役。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鲁。”《校勘记》云:“‘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鲁’汲本、《集解》本‘丁酉’作‘乙酉’。按:是年十一月丁未朔,无丁酉、乙酉,疑‘己酉’之误。”余按:是年十一月丁未朔,七月己酉朔,七月也无“丁酉”日也。《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作“冬十月丁酉,上幸鲁国”,是也。十月丁丑朔,丁酉乃第二十一日。《通鉴》卷四四:“秋,七月,丁酉,上行幸鲁;冬,十一月,丁酉,还宫”,亦误。《后汉书·光武帝纪》:“三十一年夏五月,大水。戊辰,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笃…  相似文献   

11.
<正> 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①据马叙伦先生考证其生年约在369BC-286BC之间,与孟轲同时而稍后。②《庄子》一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其间道家学派的一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意思是说,孟子游说并服事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国,梁惠王没有听他的话。原因是国君们认为他的话迂曲而遥远,空阔而不切合实际。对孟子游说未果的原因持这种认识的颇多,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学术界似乎尚未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孟子,周游列国,劝谏君王施行“仁政”、以实现王天下的主张,并非全是高谈阔论、不合时宜,其中不乏应时思想和独到见解。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惠(鲁之贤士)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颜斶以一介之士,乃敢在齐宣王面前公然宣称: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垄更有价值!其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最后竟使宣王心折诚服。这确是只有在战国时代才能出现的独特的历史现象,颜斶所言,虽略带夸饰的成  相似文献   

14.
《诗经·齐风》中《南山》《敝笱》《载驱》诗义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齐风》中《南山》《敝笱》《载驱》三诗历来被视为讽刺齐襄公、文姜兄妹淫乱的组诗,但从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看,齐人并不在意他们之间的性关系,也就不可能作诗加以讽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相互通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纽带,齐、鲁两国素有通婚传统。齐人看到鲁桓公依礼求婚于齐、文姜依礼归嫁鲁国而欣喜,对文姜、鲁桓公破坏齐、鲁友好关系的行径加以谴责:《南山》谴责导致齐、鲁关系恶化的文姜、鲁桓公,《敝笱》、《载驱》描写文姜嫁鲁时的场面,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对齐、鲁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视是齐人创作这组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石鼓文》自后代初年出土以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一千三百年来,有200多位文人雅士著书立说,摩挲切磋,取得累累硕果。踏着前贤研究的遗迹,我亦对《石鼓文》学习研究,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方家。一、《石鼓文》的制作年代石鼓出于唐代初年,当即引起唐代学者韦应物、杜甫、韩愈等的重视,当时他们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畋猎所作。此后,众说迭起:董卣、程大昌、洪适等清代学者主周成王时说。唐代苏勖、张怀瓘、韩愈,宋代沈括、赵明诚、薛尚功,明代王世贞,清代段玉裁、钱大昕以及现今的一些学者主周宣王时说。宋代郑樵认为是…  相似文献   

16.
《诗经&#183;大雅&#183;韩奕》“北国”地理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大雅·韩奕》中的“梁山”应即《山海经》所说的“梁渠之山” ,即为朝鲜半岛的太白山脉。《诗经》中的“北国”所辖朝贡方国有北方的肃慎、秽人、良夷等。其中良夷可能即是朝鲜半岛的土著。《诗经》时代的韩国也并非只有一个 ,东北之韩即为位于朝鲜半岛的“箕子朝鲜” ,册封于成王时。《诗经·大雅·韩奕》记载了周宣王对韩侯结姻亲之好、行重封之礼、委方伯之任的重要史实 ,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宣王中兴与北土开拓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睌咭嘣?“王前。”宣王不悦。……对曰夫历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惠(鲁之贤士)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今曰:“有能得齐王头  相似文献   

18.
<正> 孟子之游历诸国,于战国史中,实为一重要事件。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断定(《史记》于孟子游历一事,记载不确;《孟子》叙孟轲游历系先梁后齐,为正确无误。梁启超《先秦学术年表》据之,以孟子于公元前321年游梁,作为孟子游历之开始。自此以后,《汲冢纪年》既受学界重视,持《史记》之说者,乃不得不调和折衷为说,将《史记》的记载修正为:孟子先游齐,盖齐威王时,后游各国及大梁,第二次再到齐国,方为齐宣王时。  相似文献   

19.
《诗·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土,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南仲之名又见于《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常武》诗《毛传》曰:“王命南仲於大祖,皇父为大师。”《孔颖达疏》说:毛以为宣王“命卿士南仲者於王大祖之庙”。是《毛传》把大祖释为王命之所——大祖之庙。按《诗经》中“祖”字凡二十七见,除  相似文献   

20.
从《亚鲁王》被发掘和整理、出版以来相关研究众多,然而作为史诗的《亚鲁王》,真正从文学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章却鲜见。如果我们将《亚鲁王·史诗颂译》部分看作一个"事件",而将亚鲁王的民间传说形式看做一个"过程"的话,在史诗与民间故事两个维度上考察《亚鲁王》的叙事模式,则可以发现:《亚鲁王》的叙事程式杂糅了创世、征战以及迁徙的叙事程式;着力呈现的是"人的英雄",他兼具了勇敢、成功和失败、挫折,智慧与狡诈;叙事的回环往复,强调了挫折与苦难的主题,从而构建起以"苦难"为核心的民族想象;而民间叙事,则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属于本土的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