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卢占昌  刘海军 《理论界》2012,(9):128-129
数字出版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这已经成为整个出版业的共识。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期刊来说,数字化出版仍面临着赢利模式、版权、终端平台的选择等技术性难题,制约着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在数字出版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期刊不能盲动,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全方位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资源和渠道,以选择最适合自己产品特征的一条数字出版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介价值、接入价值和发酵价值共同组成了数字出版平台的价值层级.当今,我国数字出版平台价值发展呈现出基础价值同质化、核心价值边缘化、发酵价值停滞化的局面,这也是数字出版平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本文用价值层级对数字出版平台进行多维观照,认为提高内容整合的三种能力、运用两种平台机制、采取两种读者策略可以提升数字出版平台的基础性价值,完善数字出版平台的核心性价值,实现数字出版平台的扩展性价值,最终使数字出版平台价值层级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对受众、出版业态和出版结构与布局的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出版技术引起了传统出版流程的转变、出版单位管理重点的转移以及出版单位运行机制的转化。出版单位内部体制改革既是数字出版技术使然,同时又是这个技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便捷,树立新的出版价值观、开展跨行业跨产业合作以及确立新的经营运作方式至关重要。一流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已经在利用数字出版平台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数字化治理正处在用数字技术治理到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度变革中,数字出版的行业垄断问题是数字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深入界定数字出版平台的特征及其价值形态基础上,剖析当前数字出版平台垄断行为中的版权垄断、数据垄断和价格垄断表现;揭示数字出版平台垄断行为具有隐蔽性和强制性,“赢家通吃”的垄断行为加剧了数字出版行业分化,互联网巨头通过排他性措施垄断和打压竞争平台,监管体制的滞后性导致数字出版平台垄断的成因。提出构建数字出版行业反垄断治理的法制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等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88-94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产业,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困境。我国数字出版业是起步较晚的新兴产业,在业态形式、读者群体、出版方式、技术手段和人才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和传统出版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通过对数字出版发展模式不够成熟、数字版权保护力度薄弱、复合型出版人才匮乏、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出版完善数字产业链、构建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建立科学的数字出版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加快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3):232-238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正处于传统"纸媒"向数字化"全媒"转型阶段。数字技术给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催生了产业融合下的全媒体出版产业。面对传统出版产业市场遭受分化、优势地位丧失、结构布局打破以及产业边界消解等问题,全媒体出版产业则表现出现覆盖读者全面、版渠道多样、出版时间同步和出版业绩显著等特点。然而,从传统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又面临着技术标准不规范、版权保护薄弱、盈利模式单调、专业人才奇缺和国际竞争不强等制约性因素。对此,需要加快出版产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管理标准的研制,推进品牌、数据平台和人才综合建设以及国际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出版产业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形势.出版机构的核心战斗力是出版编辑力,而编辑队伍和编辑人员的能力对编辑力的影响极大.研究如何提升出版编辑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有必要对数字化时代出版编辑力的现状提出问题,并探究如何提升出版编辑力.从出版机构、编辑队伍、编辑人员等方面考虑,提出出版机构要对人员的筛选和管理加以重视,提高出版效率;编辑流程要从服务、编辑制作、出版以及营销等实现数字一体化;编辑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与编辑相结合来提升编辑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数字政府协同建设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形成、区域高水平一体化治理、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区域内数字政府协同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不同行政区之间建设发展水平差异、重复建设、数据孤岛、传统体制障碍等一系列问题,面临环境、利益博弈与制度上的困境。本文基于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数字政府协同建设现状、价值和困境的系统梳理与研究,提出区域数字政府协同建设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整合、地区间利益补偿差异整合、体制机制制度整合及示范区试点整合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加速的今天,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从企业、市场、政府、社会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向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促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12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自身建设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十分注重产业平台建设。从功能架构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视架构不同的功能分区。从总体发展布局和竞争态势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注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建构我国数字出版大都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数字出版产业集聚效应,应进一步发挥出版企业的主体性,激发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潜能;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驱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由"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正向效益;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长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与"十五"规划时期相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上海地区出版社在入选项目数量和承担项目单位数量两个方面都有进步.此中,出版社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传统优势、强项拓展和综合竞争力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发挥出版单位的积极性,力争在自主创新,学科体系建设,传统学科的特色项目,地方特色项目诸问题上有所突破,是保持和扩大优势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版媒介的融合,大致有出版媒介自身的融合、出版媒介与其他媒介的融合、出版媒介与非媒介行业的融合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不同的分支。我国出版媒介在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跨行业等方面的融合均已有一定发展,但某些环节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一些关系还待理顺。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出版媒介组织机构问的融合将以自愿、自主发展为主。媒介形态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大,资本在媒介融合中的纽带作用将更加明显,出版媒介融合的多元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出版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学术期刊的编辑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采编系统的作用,除正常收稿和审稿外,还应通过个性化功能定制,嵌入编辑、校对、出版、费用管理等环节,实现约稿、审稿、编辑、校对、优先数字出版、费用管理等出版流程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出版流程的改造,可以使稿件处理过程更加透明化、规范化,既方便作者了解稿件进展情况,又便于编辑部对编辑的所有工作进行定量化考核。最后,针对采编系统提出应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其功能,加强与其他数字出版技术的融合,实现编、排、发一体化。在编辑环节完成结构化处理,可以实现一次生成、多次发布.真正完成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向跨媒体出版的转变,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全球出版业整体转向数字化出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也存在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压力。利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知,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其特定的优势及劣势,同时面临相应的机遇及威胁。针对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现状,提出其发展策略:1.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2.建立与期刊数据库网站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3.利用采编系统,实现网上办公;4.尝试使用优先数字出版技术解决传统难题;5.逐渐推出手机出版。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计算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强烈冲击,信息技术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方式以及科技期刊社的管理上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作者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给了我们方法论上的启示,即“和而不同”前提下的和谐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和”与“不同”是由编辑出版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和谐认知的关键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和谐,编辑出版领域的“和而不同”体现为宽容的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现代海派作家主要从事文学消费品的生产,他们的文学活动必然是市场化行为.由于上海市民是传统或外表时尚骨子里传统的中国人,所以,消费者的传统文化心理对海派文学的规范作用显见.在读者的传统文化心理制约下,海派文学创作有传统化、媚俗化倾向.这种心理还对海派文人办刊、文学出版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而这种导向又在引导作家创作,市民传统趣味的大众文学因而得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华裔学志>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西欧天主教人士在中国创办的面向西方的汉学杂志,至今这本杂志仍然位居当代国际汉学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之列.这份杂志发展的最初时期正值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阶段,在13年的前期历史中,尤其得益于辅仁大学一些著名学者如陈垣、沈兼士、张星烺、英千里等人的鼎力支持.<华裔学志>在其前期历史中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所做的一切,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华裔学志>试图继续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以其关注中国古老文化的"纯学术性"来获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