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核心员工视角通过归纳、演绎方法,得到核心员工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方法,并提出核心员工隐性知识在制造业团队中实现共享的路径,即力求组织结构扁平化、倡导核心员工自我奉献精神、营造核心员工受尊重的团队氛围、加强企业各部门核心员工的交流学习,以期为制造企业中的核心员工知识管理,以及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路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高新技术企业中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隐性知识分享的影响,论文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从网络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等重要的网络结构维度进行探索,并选择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知识团队为研究对象,揭示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员工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性限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分享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网络,使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其积累的隐性知识,实现运用集体智慧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员工个人隐性知识扩散条件与激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组织知识与员工个人知识的增长都离不开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而知识交流和共享关键取决于高位势知识个体扩散其个人知识的意愿和能力。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在不同条件下隐性知识传播者、学习者和企业三方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各自收益情况,可以得出,由企业对知识所有者实施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措施,最有力于个人隐性知识扩散,同时还应注意影响员工之间知识扩散的动力与阻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角度分析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认为隐性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指出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对知识专家地图的定义、构成、设计原则以及在知识交流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总咨询费用为目标建立了知识专家的优化选择模型,同时兼顾企业知识交流效率,从使员工到达交流系统后必须等待的概率尽量小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的目标优化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知识型企业员工间咨询关系构建了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网络模型,分析了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并基于实际的隐性知识转移网络结构,模拟分析了隐性知识增长速度与知识水平差异的演化规律,以及知识型企业员工的自学能力和隐性知识吸收能力对隐性知识增长速度和知识水平差异程度的影响。这为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时代,企业对员工个人创新行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文章基于11家企业184名被试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探索员工不同的目标取向通过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取向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绩效证明取向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绩效回避取向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同时,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目标取向通过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起间接作用.该研究结论进一步拓展了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在目标取向和员工创新行为中间接作用的研究领域,也为创新驱动型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隐性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企业来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却一直是知识管理中的难点。结合进化博弈理论,通过研究参与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态度和利益的变化,设计了一种进化博弈模型,找出了隐性知识难以共享的原因和知识分享的发展路径,期望帮助企业通过共享隐性知识来提高企业的效率、推动企业创新,形成良好的企业“共享文化”。  相似文献   

8.
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技术应用部门中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及知识转移中的员工地位,进而重点探讨了员工层面的因素对知识转移关系和员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应用部门中的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凝聚力比较弱,很多员工都只扮演吸收知识的角色,但知识转移效率很高。隐性知识转移更多地发生在保持密切情感关系的员工间、拥有相似工龄的员工间、不同教育水平的员工间和高职位的员工间。职位对隐性知识提供者的地位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开朗的性格和较短的工龄会促进员工向更多人学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阐述了由知识驱动的竞争理论,分析了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整合与产品联盟、知识联盟的相互关系.产品联盟是企业跟踪和获取可转移的知识的方法,无法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知识联盟不但获取显性知识,而且学习隐性知识和创造新能力,它有助于企业通过战略管理来更新它的核心能力或创造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0.
员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的各环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现结合实践将员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分成四个环节进行探讨,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善实务建议,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途径,促进知识分享是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现有针对知识分享的研究大部分从团队环境、领导方式和个体特质三个角度进行实证回归分析,从整合上述三个角度的组态视角来探讨有效促进知识分享的因果路径的研究尚缺乏。基于模糊集理论,对43个知识团队200个员工样本进行定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管理者可以针对员工是否存在领地特质而营造相对应的团队人际信任和竞争氛围,并选择合适的领导形式,通过四种路径来促进员工知识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概括高校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员工隐性知识在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机理,研究高校图书馆挖掘员工隐性知识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从如何科学认识、正确把握隐性知识,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交流的激励机制、组织环境、技术平台等方面论述了隐性知识的挖掘方法与价值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由于其符合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与特性,成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随着个人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中进行大量的交流、共享和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保持。  相似文献   

14.
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成长乃至生存都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由于其符合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内涵,成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隐性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关键,隐性知识转移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互惠性偏好环境为情境因素,构建了交互记忆系统与隐性知识转移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在互惠性环境下,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隐性知识转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互惠性偏好有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和隐性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隐性客户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创新,适应市场竞争,实现企业价值。中小企业应加强对隐性客户知识的管理,从隐性客户知识的获取、挖掘、共享入手,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企业员工能够充分掌握,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7.
隐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知识型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对隐性知识本身的认知以及共享研究亦是企业的知识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隐性知识的定义、特征与分类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隐性知识认知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对隐性知识认知从这三方面均需进一步的研究,且基于个体以及认知心理学亦是其研究发展态势;同时本文从隐性知识共享途径、共享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三方面出发,综述了国内外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对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尚需从共享动因、共享效率的定量研究以及共享过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核心员工流失不仅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幅增加,还会伴随出现人心浮动、怠工等隐性成本的损失,弱化企业竞争力。因此,探析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找出留住核心员工的对策,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团队共享心智是影响隐性知识学习水平的核心因素。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2003—2012年间有关共享心智与隐性知识学习的40篇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归纳分析,结论表明:团队共享心智对隐性知识学习的作用路径主要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内外社会网络、组织层际系统、团队精神四个层面来实现;知识交互系统、内外社会网络影响隐性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团队精神影响个体隐性知识、团队隐性知识的学习;团队共享心智的形成、隐性知识的学习在组织层际系统的框架内进行,受到组织层级系统的影响。以此可以构建团队共享心智与隐性知识学习的作用路径整合框架。同时,为了检验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模型,可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7.0软件,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具体分析以及验证构建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并指出未来修正与完善建构的作用路径整合框架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核心员工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他们的流失会导致其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以及客户资源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严重地威胁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普通员工造成消极影响。从长期激励的观点看,让核心员工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可以将核心员工所拥有的专用性知识资本与企业的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励核心员工长期留在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