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来稿摘登     
●邓小平求同存异解决矛盾的具体模式福建师范大学彭自成认为,用同一缓解对抗、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和平解决矛盾问题的独特方式。邓小平十分重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在保留对立面的差别、排斥的前提下,寻找扩大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并从充分发展双方的共同点为基础,超越旧的矛盾统一体,形成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通过求同存异、扩同缩异促使事物旧矛盾向新矛盾转化。本着这个思路,邓小平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具体模式:①“一国两制”解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宣扬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文章,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异化看作是普遍的、永恒的现象,看作是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他们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列举了不少例子,如养了一个不孝之子是异化、开荒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是异化、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造成了损失也是异化、人们没有认识必然,就不自由这也是异化。总之,认为异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有的同志更把异化和矛盾等同起来,说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这一事实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  相似文献   

3.
和谐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和”(和谐)里包含着调和与妥协。其中的调和又有调合与调解之分。在对立双方分裂离异之时,需要的是调合(聚结)作用;当对立双方冲突争执之时,需要的是调解(分开)作用。所以调和也就是调合与调解相统一的活动。它是矛盾之间一种不紧不松、似合非合、似分非分的游移缓冲性活动。调和的特征是。第一,调和是活动,属态势性范畴,  相似文献   

4.
调和,本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配合得宜、协调一致的意思。汉朝贾谊的《新书》说:“五声宫商角徵羽,倡和相应而调和”。说的是不同音调的和谐。调和也指味道、颜色、样式等等的协调,引申为调解、调理、调停、调剂、调配等等。在哲学上,调和则是指矛盾对立双方和谐地、协调一致地结合在一起,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态。世界上的现象纷繁复杂,矛盾多种多样。而矛盾能否调和取决于矛盾双方联系的性质。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双方无不互相联结,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曾经提出美丑具有矛盾性的看法。那时我认为,“美对丑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是“美的本质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理,还就社会生活中各种对立的人物和事物进行了论证。现在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故名之曰“再论”。 我在《论美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辩证原理》一文中曾经说过:美这个概念并不是事物矛盾的双方,而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此一方面是美的,而矛盾的彼一方面则就是丑的,美就是新  相似文献   

6.
超越对立思维,考察新旧调和论更广泛的社会反应,可以发现辩论中存在着对调和的必然性、合理性,对自然调和与人为调和认识的复杂纠结,并非简单地"否定"了之;双方在思想态度上有一个主流闪光点,即希望在处理新旧问题时,采取批判的、理性的态度,而非感性的,排斥一切的态度;而且,许多人对"新"与"旧"涵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不是依据同一个概念进行辩论,从而加剧了矛盾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是什么?哲学界存在着一重涵义说、两重涵义说、三重涵义说之争。 我们认为同地性的涵义只有一个,即矛盾双方的联结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联结这些不同的名词所揭示的,就是这一点。 同一性的表现有两种,即表现为矛盾双方共居  相似文献   

8.
<正> 三,承认斗争性,突出统一性的矛盾观。在我国辩证法史上,另一种矛盾观与前一种矛盾观,基本论点大体一致,只是更强调矛盾的统一性,把矛盾的斗争性视为从属的次要的东西。这种矛盾观,往往被看成是矛盾调和论。这是不恰当的。其实这种矛盾观,既承认矛盾有斗争性,又承认矛盾有统一性,只是对  相似文献   

9.
场·同归于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拙著《同一论》中,我否定了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有“同归于尽”的可能(《同一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l页),而杨志军先生在《环湖崩溃》一文中说:当人类对自然(主要指地球)征服到一定限度、地球失去了存在依据时,“于是人和自然,同归于尽”。对此我又颇有同感。这是否会否证《同一论》的前述观点呢?如果没有否证,那么两种观点的区别何在?各自成立的依据何在?我在《同一论》中认为矛盾双方不存在同归于尽,是因为:(1)在异范畴矛盾(如内容和形式)中本来就不存在同归于尽的任何可熊。(2)在同范畴矛盾(如无产…  相似文献   

10.
矛盾本质的三位一体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矛盾本质,就是发展了的矛盾自身.因此,只要我们认识了发展了的矛盾的结构形式,也就认识了矛盾本质的结构形式.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具有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特性,但这特性只有在矛盾双方的联系推进为内在联系,也就是发展为本质关系时,才完全实现.这说明,矛盾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作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是近几年来讨论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我认为,从中西哲学之比较这一方法论为出发点,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从根本上是“合中外古今”文化而熔成自己的思想体。维新运动是这种哲学的起点,它既不是古代经学的继续和推演,也不是外国哲学的抄袭,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既具有世界资产阶级哲学的一般共同点,又显示了具有中华民族形式而包含着新的内容的特殊性。这就是延续性和突破性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王玉海同志在《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发表了《论矛盾的形成方式》.王文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矛盾的形成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矛盾着的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同时产生";"二、矛盾着的双方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后产生的一方与先存在的一方构成了矛盾";"三、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情感和理性共存于德性之中,并处于不可完全分离的状态,明智和思是德性实现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且其追求的是情感与理性的契合与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此外,双方都认为德性是建立在人自愿、意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双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儒家重情感而亚里士多德重理性:儒家以情感作为德性的基础和导向,亚里士多德以理性作为德性的依靠和凭借,情感与理性的侧重是中西德性论的重要区别之一。同时,追求情感与理性的契合与统一也是中西方德性论的共同点之一,情感与理性的侧重是在这种契合与统一基础上的侧重,并不是截然而分基础上的侧重。  相似文献   

15.
“矛盾”,这是在一个系统中两极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有机的、直接联系和关系;具有其与生俱来,并与之共存亡的两种最根本的固有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那么,为什么矛盾双方会具有其同一性与斗争性呢?这是因为.矛盾双方各别性和独立性的存在,从而也就存在着它们的离心力、排斥力。这就是矛盾双方固有的斗争性的存在基础。所以,斗争性就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在彼此相互关系中产生同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17.
下面的文章,是一九五五年八月写的。写成这篇文章的经过,需要说明一下。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现在的高级党校的前称)的教学干部在学习总路线的过程中,在如何理解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以杨献珍同志为代表的一方,主张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基础;反对杨献珍同志的一方,认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包含着资本主义基础和社会主义基础,这两种对立的基础互相间进行着“谁战胜谁”的斗争。杨献珍同志的“综合基础论”,实际上是抹煞了这个“谁战胜谁”的斗争,表现为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杨献珍同志把他的意见写成文章,交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向一些研究理论工作的人征求对于他的文章的意见,我就写了下面这篇文章。这个争论当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已经公开展开了。但杨献珍同志拒绝把他的文章提出来公开讨论,因此我这篇批评文章也就没有发表。杨献珍同志把反对他的人的意见叫做“单一基础论’,这是一种歪曲;因为反对他的人并没有说过渡时期只有社会主义一种基础。当时讨论中所说的过渡时期,是专指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点也必须向读者声明。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和矛盾转化是否同一性的内容?这些问题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问题。1982年第6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陈世夫同志《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略论有关矛盾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他的观点我不大同意。这里略陈管见,以求教于陈世夫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9.
一我们这里说的矛盾的调和(包括融合、结合、调解、合作、妥协等),是指有些事物的矛盾运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调和,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或矛盾双方同时并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不是一方克服另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它是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和方法.首先,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个特殊,但它们都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展开了对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批判。我认为杨献珍同志的观点是非常荒謬的。如他说:“矛盾的統一,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这就是说矛盾的双方只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既没有斗爭,更没有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轉化。这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怎么能说这是辩証法呢?他还说到:“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这是一种什么本事呢?根本不是通过斗爭解决矛盾的本事,而是道道地地的否认斗爭調和矛盾的“本事”。为什么我們要坚决地批判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的謬論呢?因为他是反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又伪装成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