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通过对黔东南林区生态情况的调研,文中对黔东南林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开展黔东南林区生态旅游的意义、目标任务、生态资源、特色优势、基础条件和途径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提出构建黔东南林区生态旅游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王祖安 《老友》2014,(10):23-23
正1950年下半年,我在贵州军区文工团担任第一队队长时,曾带领20位文工团员,随军区警卫团在黔东南参加了一次剿匪战斗。黔东南一个叫"大坑坞"的山区,藏匿着以原贵州省国民党党部书记曹国华为首的一伙匪徒。这个匪首原打算逃出西南边境去台湾的,后因我人民解放军进军速度太快,他来不及外逃,便召集200来个国民党军的败兵和一些地方反动武装,在大坑坞山区潜伏下来,日伏夜出、劫夺伤民,使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分布及形态结构,是苗族历史文化和生境适应的综合反映,蕴含着苗族文化与生境适应的历史解码。通过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分析,可以解译黔东南苗族的历史与文化,解译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生境适应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贵州黔东南方言的五种程度表示法:状语表示法、补语表示法、重叠表示法、构词表示法和比较句表示法,并将黔东南方言与普通话、苗侗少数民族语言的程度表示法作了对比。文章认为,黔东南方言程度表示法受到当地苗、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的旱灾是经常性的、普遍性的,为了战胜旱灾,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黔东南地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对当前黔东南地区战胜旱灾及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黔东南旅游的逐渐升温,黔东南这块自然山川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宝地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知晓。但由于旅游推广中的一些误区,使得旅游者到黔东南旅游困难重重,而其中如何进入的问题,更是困扰着旅游者,使其只有望洋兴叹。本文从旅游推广的角度,以自驾旅游者为核心,为其量身定做一条具有实用价值的旅游线路,旨在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黔东南旅游,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基本情况和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入手,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黔东南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黔东南高等职业教育、振兴黔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贵州黔东南地区远离中原,古代与外地联系较少,历朝视其地为“化外之域”,视其民为“化外之民”。明朝一代,经略西南地,对黔东南苗疆首次开发,为清代开辟苗疆奠定了基础,笔者稽查史乘、踏勘遗址,试拟探讨。一,明代对黔东南外围开发的历史条件历史上对黔东南的开发,从时间上看,经历了元代的发韧期和明代清两代的开发期。从地域上看,有着沿边缘外围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的现状进行探讨。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从而力求提出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科学合理的发展途径。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档案工作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地区林业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东南地区是中国有名的人工林区,居住着多个民族的人民,尤其以侗、苗少数民族为多。他们的生存和这里生长的林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孕育、产生了悠久、深厚的林业文化。该文从物质、制度到精神层面,对黔东南地区的林业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了黔东南地区的林业文化,对保护黔东南地区的文化生态,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振兴民族地区林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审判主体比较多。除了法律规定的县长、审判官、检察官等人可以审判民刑案件外,县乡军政官员、保长、甲长、理老、寨老等人也可以审判民刑纠纷。民国时期黔东南审判主体较多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局动荡、吏治腐败、交通不便及历史传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审判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原因对当前的法制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地区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并存交融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地区苗族习惯法是该地区苗族社会民间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的强制性准法律规范。承认苗族习惯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社会的存在,说明我国在思想多元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是并存与交融的。因此,正确对待黔东南地区苗族习惯法的精华和存在问题,力图寻找苗族习惯法传统与现代法治进程的结合点,从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处理好国家制定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中应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黔东南苗族习俗禁忌、乡规民约、榔规榔约等习惯法文本为基础,分析论述其中关爱动物、爱树护林、热爱人居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黔东南苗族习惯法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其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融合和渗透着生态伦理思想的黔东南苗族习惯法,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历史比较法对黔东南苗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明确指出,黔东南苗族社区目前呈现出复兴与发展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黔东南黄平苗族学生为例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黔东南苗族学生在普通话和黄平话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地方普通话"语音特征。从声、韵的典型特征探究民族语言、地域方言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对应规律,总结地方普通话的成因,最终为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话提供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贵州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黔南、黔东南的少数民族音乐得以长期保持其原生态面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横贯黔南、黔东南的厦门到成都高速公路以及贵阳到广州高速铁路的开通,这里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生态的变动也会加剧,文化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令人关注,只有把握好稳定与变异的辩证关系,黔南、黔东南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才会得以永久保存下去.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民间文化正遭受日益严重的冲击濒临消亡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值得思考和研究。通过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黔东南具有民族特色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传承活动存在的问题,各学校"民族文化进课堂"教育传承情况,进而对保护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培育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东中部人口和企事业西迁的推动下,城市发展一改过去封闭、落后状态,在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城市现代性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形成了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但受政治、地理、民族、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与黔中等区域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创新与民族文化产业是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理念,激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机制,优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特色品牌,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构筑产业链,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当然,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州"十一五"扶贫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东南是一个"三不沿"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面积大,人口多,尤其是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民,目前还处在温饱线下,因此,关注农民、关注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黔东南州大多数农民的生计问题,使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就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工作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