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女大学生是否存在内隐集体自尊,以及不同外显集体自尊水平的两组被试之间的内隐集体自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方法采用了集体自尊量表将女大学生被试分成高外显集体自尊水平和低外显集体自尊水平两组,选用内隐测验方法GNAT来考察高外显集体自尊水平被试和低外显集体自尊水平被试的内隐集体自尊.研究发现,两组被试在女性-积极与女性-消极实验材料的辨别力指标(d')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男性-积极与男性-消极上的辨别力指标(d')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的内隐集体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女大学生不存在内隐集体自尊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是否一致,研究分别采用态度问卷和SC-IAT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均为积极的。男生外显态度显著低于女生,而男女生内隐态度之间无显著差异;(2)大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是两个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结构;(3)SC-IAT可以真实反映被试的内隐态度,作为内隐态度测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污名作为贬抑的标志,不仅造成社会排斥与社会交往矛盾,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针对精神疾病、肥胖、边缘群体等的污名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污名化问题也成为了考察群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两大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共计120名被试,分别通过外显测量及内隐测量的方式考察两大群体间的污名现状,探讨是否存在交互污名现象.结果表明,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居民群体有着外显污名化的倾向而内隐污名效应并不显著;相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外显污名较为缓和而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内隐污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大学生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混合性别刻板印象。方法:从某高校选取90名大学生,采用两个内隐联想测验(IAT)探讨大学生是否对男女两性存在热情和能力两个内容维度的混合刻板印象。结果:与女性相比,大学生更多地将消极热情和积极能力与男性相联系;与男性相比,被试更多地将积极热情和消极能力与女性相联系。结论:被试对男性存在着消极热情—积极能力的内隐混合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存在积极热情—消极能力的内隐混合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调查大学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外显和内隐歧视态度,为当下乙肝防控工作提供实证依据。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福州市某高校2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外显态度的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使用内隐联想测验进行内隐态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外显态度上有38.4%的人存在乙肝歧视,分别体现在标记(39.2%)、刻板印象(47.9%)、区分(40.1%)和歧视(26.4%)四个维度上,而内隐态度测验的D值为0.03,显示也存在乙肝歧视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未完全消失,他们对其最明显的刻板印象是卫生习惯不好,导致在亲密关系和生活空间上拒绝亲近,不过当下大学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工作和学习权利的保障具有了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尊结构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68名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问卷和实验法探讨了大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大学生群体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存在低相关性;外显自尊与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因素存在相关性;内隐自尊与应对方式无显著相关性等结果.并得出:"结果"支持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为相对独立结构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采用军人服从量表和GNAT对90名现役军人的外显和内隐服从态度进行测量,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现役军人存在内隐服从态度,个体无意识中对服从态度持积极的评价。(2)在外显和内隐服从态度上,战士均显著高于军官的服从程度。(3)内隐服从态度与外显服从态度相关不显著,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结构。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内隐联想测验在军事人员选拔、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攻击倾向受自尊、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并未形成定论。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心理健康等因素,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被试的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影响因素与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之间具有部分或完全中介效应;心理健康对被试的内隐自我攻击评价,被试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对其内隐攻击评价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抑郁大学生为被试,运用PDP加工分离程序,并在被试筛选和刺激词选择中剔除焦虑可能导致的污染,探讨抑郁个体识别情绪词的MCM认知机制。结果发现:抑郁个体内隐和外显记忆出现了分离;抑郁个体对负性词语的提取过程更多是内隐的。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40名4-5岁的城乡幼儿为被试,考察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组幼儿;城市组幼儿冲突信念理解能力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情绪命名和情绪观点认知能力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在情绪理解任务中对恐惧和伤心的各项识别得分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相对于农村组心理理论平均分高,而农村组幼儿区分信念平均分高于城市组;两组幼儿在意外地点和外显错误信念的理解上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回避社会赞许效应等干扰因素,考察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女性印象的内隐态度,发现他们更认同与现代女性形象即他们女性印象是积极地,独立自主的。且这种内隐认同态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及文理科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农村籍学生的比例在不断的扩大,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在入学后却由于城乡差异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强大冲击,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与生活的负担,极易产生各种思想波动,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分析农村籍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这一群体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方法:用特质-状态焦虑问卷、特质应对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人脸量表等心理测验和自编的一般社会指标对学生进行分组测验。结果:各项情绪指标分别与母亲学历、母亲职业、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独生子女、父亲学历、实际消费等因素显著相关;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内射、自尊、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性差异;重要一人支持、经济、城乡、母亲学历等是影响情绪的主要指标。结论:大学生情绪状态与父母文化、经济状况及社会支持有关;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城乡刻板印象激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2×3实验设计,对城乡刻板印象的激活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城乡内隐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城乡内隐刻板印象是一种自动化激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区域间是否存在刻板印象差异.方法:采用自编区域刻板印象形容词评定量表对来自甘肃和内蒙古的254名被试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甘肃人区域刻板印象由六个因素组成;区域间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城乡间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区域刻板印象存在区域间的差异,并且区域文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校农村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角色认知水平、角色领悟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等较低,必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紧张、角色失范和角色失败等失调现象。从城乡文化比较的视角,对在校农村大学生角色失调的诱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在校农村大学生多元角色和谐重构的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整体消费并水平不高,尤其是城乡大学生消费结构差异明显的事实,这种明显的消费差异行为及消费结构差异对于城乡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农村大学生中,人情消费偏低程度与心理落差及多重性格形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人情消费水平越低可能出现的心理矛盾越多。  相似文献   

18.
选取浙江高校农村女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籍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生源的城乡差异对初次就业压力的影响并不明显,性别差异对就业压力影响更大;家庭社会资本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对就业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农村籍女大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各项指标均略低于城镇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白蛇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民间故事与传说只是关于乡土民间的叙说。本文从这个“美丽的误会”入手,以白蛇传为例,揭示古老传说与城市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白蛇传是一部关于城市的民间叙事作品,城市成为白蛇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不断地演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承载着民众对于杭州这座城市的想象,这些对城市的想象和表达,同时也构成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