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科学经验与非科学经验同属经验的范畴,都是"记忆的"、"被给予的""所予物".科学经验是概念化反思的经验,具有形式化和总体化的意向特征,而非科学经验则不然,这是理解科学经验的关键.科学经验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体,凸显了抽象思维的形象基底性.科学经验是技术制造的,具有诠释性,理解科学经验的内涵与特征对于解答"李约瑟难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科学解释演绎模型的批评与修正存在种种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批评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合理科学解释模型的基本特征,合理的科学解释模型不仅要符合人们对科学的主要共识,还要具有客观性、形式性、理想性等特征。如果考虑这一点,就会发现演绎模型在研究科学、理解科学中依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应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为指导。逻辑起点是指科学结构的“起始范畴”、“始自对象”,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从管理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论证系统(而不是组织)作为管理学逻辑起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价值,并进一步探讨系统作为管理学逻辑起点的要素和特征等问题。因此,从抽象到具体,又试图让具体与抽象前后照应,这仅仅是对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所作的一次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前后两个时期在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其理论框架的不同是最基本的方面.前期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分析了科学发展与其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后期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科学制度独立的结构和特征.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制度的规范和运行两方面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科学共同体社会学".  相似文献   

5.
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把握马克思的剥削观,关键在于理解其"本质抽象"的科学方法。在本质抽象层面,剥削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非劳动者"阶级对"劳动者"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在现象具体层面,不仅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不同,而且实现对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具体方式也不同;不仅各个阶级本身的存在形式在变化,而且各个人的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也在变化;任何形式的阶级剥削,都既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又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6.
阿罗-德布鲁模型把现实经济地理空间抽象为欧氏空间,均衡存在性证明和不动点定理的证明则需要构造拓扑空间。文章基于该模型构建和证明的空间抽象过程的研究,针对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于该模型的诘难,提出对于该模型的一种崭新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应遵从的两个基本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要求人权研究既要把人权抽象地理解为"权利的最一般形式",又要把抽象的人权规定上升为思维的具体,这样才能形成"多样性的统一"的科学的人权概念;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考察人权,既要看到历史上人权曾是资产阶级的特权的事实,又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资产阶级的专利。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人权必然地也应当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普遍享有的权利。当今世界,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人权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有着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必须遵循科学的提炼原则。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如果“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那么,随着从近代以来整个认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作为哲学上的“认识”本身,它的概念、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等,就都比从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了新的涵意。人的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上看,这个对象有一个从外(客体)到内(主体),从具体到抽象(在认识内容上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哲学认识的对象指向,最终不是朝着外界的“物质客观”,而是通过对主客(或思存、心物)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旅游地形象的概念,提出旅游地形象具有综合性、非对称性、累积性和适度的弹性四个特点,利用布伦斯维克等人提出的"认知透镜模型"对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旅游者认知角度对旅游地形象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推论基础偏差、信息偏差、认知系统偏差以及过程偏差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存在着促进科学发展的三对、六大研究传统:经验传统与理性传统、实验传统与数学传统、实用传统与浪漫传统。研究传统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不是科学理论本身,且研究传统与其科学理论之间也不是一种逻辑上的推出关系。其中,每一对研究传统之间是不可通约而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但不是对立和对抗的关系。科学的发展是由这六大研究传统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如果承认这六大研究传统的实在性,就必须承认知识相对论立场的正当性:相信通往真理的大门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不管从哪道门找到通往真理的大门,其理论的真理性都必须接受唯物论"试金石"的检验:物象与物自体之间是否具有真实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数学发展再看数学与科学技术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数学贯穿在 2 0世纪数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形成了现代数学统一特征的核心。 2 0世纪数学理论呈现出超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从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 ,数学语言为科学带来了简洁性和精确性 ,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 ,为科学带来了可靠性 ;数学的各种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质量 ,加速了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反过来 ,科学又是数学的解释和模型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4.
在实事求是原则的视域下,构建“五个重庆”的和谐城市发展战略是与时俱进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以“五个重庆”发展战略的各个细分目标为基础,首次提出“舒逸”、“便捷”、“绿色”、“平安”、“活力”之都的概念,把建设新重庆城市形象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五个重庆”建设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的实践来验证和谐城市发展战略的效果,从而用“五个重庆”建设来实践实事求是原则的内涵,升华科学发展的认识,最终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薛凤祚是明清之际中西会通大潮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使得薛凤祚的学术思想向更为广博的文化领域和农、工、兵、商等具体应用学科拓展,他沉潜于百工之技的研究中,讲之不厌其繁,行之不嫌其贱,这实际上将理学家"为生民立命"的实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在会通中西学术的方法上,他不斤斤计较于以夷变夏还是以夏变夷,而是兼收并蓄,"熔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在处理"象"和"数"的关系上,薛凤祚继承了徐光启"由数达理"的科学思维方法,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数学在一些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使得中国传统的象数观念具有了走向近代科学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元原则的动摇与后科学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是按“元原则→公理体系→数学与逻辑方法→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技术、工程等的应用”的程式完成其建构的。通过对这一程式的静态分析,可发现科学本身的真理性(即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科学一元论的统治也是值得怀疑的。这种怀疑,使我们看到了后科学时代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持论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系统科学"不是中医"优势",逻辑上根本不成立,亦缺乏事实根据。其"零岁平均期望寿命"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完全不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其论说者既不懂"系统科学的要义",也不懂中医的特点。从科学哲学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三方面衡量,执其论说不能成立,并呈现茺谬。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本体界定和解释性转向是翻译研究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根本条件。长期以来,学界围绕翻译学科地位的争议大多源于这两个条件的缺失。雅克不逊在"差异中的等价"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本体说和斯坦纳的拓扑翻译论提供了重要启示。斯坦纳把翻译视为"变换中的不变性",无疑抓住了翻译本体的拓扑变换性实质。而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近期的研究看,语言的拓扑变换性不是拓扑数学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在认知识解意义上来认识和界定语言的拓扑性是通向翻译本体理论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张东荪看来,科学与哲学在对象界域、“真”的标准、研究“进路”、治学“态度”、性质、功用以及地位上都迥乎不同,两者既界限分明又相互会通,在相互区别而又密切相关之中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地共同进步。张东荪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精辟见解,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合法地位,也为我们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等学校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发挥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优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拓展课堂空间,使学生可以在校内外接受全方位培养,为其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