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礼”“仁”等宗法伦理为核心,它以君臣之礼和忠君之德为基本要素,以帝王私有制为物质基础,以人的自爱之心为心理基础。宋明理学主张“灭人欲”,客观上也否定了体现宗法之礼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自爱之心,从而加速了宗法制度的衰落。明清之际启蒙学者意识到对“人欲”(私利心)应当“从而恤之”而不可禁之,并有意无意地突破了传统忠君之德的樊篱,倡导起一种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忠民之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五刑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以五刑制度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史料分析和深入探究,对五刑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古代法制史中的罚畜刑是一种科罚制度,简单地说,就是用牲畜来处罚犯人的一种刑法。可是古代蒙古法制史的罚畜刑不同于其它的罚金刑,它具有浓郁的游牧特色,适用于杀人、放火、伤害、奸淫、偷盗、辱骂等一切犯罪。处罚时一般不直接用所罚之物的数量来处罚,而是用特定的数字、专用词如为单位"九"、"别尔克"、"五"、"顶替"等来处罚。另外,针对犯罪者和被害人的权利、地位的不同处罚的轻重也不一样,法律为此制定得也更为详细。  相似文献   

4.
敕勒族及其建立的“高车国”的宗法统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阴山学刊》2003,16(6):63-66
敕勒族及其建立的高车政权,不仅具有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 法统治形式,而且在中原王朝的影响下向封建化过渡。  相似文献   

5.
余国庆  陈治 《云梦学刊》2012,33(2):44-47
中国古代国家具有典型的宗法文化特征。在宗法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忠君爱民为基本内涵,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以大一统为重要历史主题。宗法文化赋予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保守性。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个典型的宗法王朝,宗法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代唐诗从诗人到诗论到诗歌题材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宗法文化的影响,唐诗创作带有鲜明的宗法文化色彩。   相似文献   

7.
8.
宗法制度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先秦时期形成于王室贵族之中,并在其后一直保留在帝王世系和豪门贵族中用以建构与维护其等级秩序的贵族式宗法制逐渐演变为平民的人文关系规范。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北宋兴起的平民化宗法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成吉思汗时代蒙古社会的性质与特点表明它处于过渡时期。蒙古社会制度自 10世纪后经过了早期奴隶制 ,但在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 ,便跃进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 ,而成吉思汗蒙古国时期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与封建领主制两种制度并存的过渡时期。文章还论证了蒙古社会这类跃进式发展特征与过渡时期现象是马克思未及充分论证的关于农村公社存在复杂的次生形态在东方游牧社会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之一,然而,对于大化改新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原始公社制延续说、奴隶制确立说、奴隶制巩固说、封建制确立说、封建制巩固说,对此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日本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变革,其确立的社会具有明显的封建制特点,大化改新使日本封建制社会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1.
宗法制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周代社会制度运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一直是历代经学家和史家研究的重点。关于周代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学者已有很深入的探讨。但是"宗法"一词的出现晚至北宋,自周至宋这个长时段中,宗法制一直处于有实无名的状态。本文试对"宗法"语词出现背景和晚出原因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浩宇 《理论界》2008,(1):91-92
本文通过分析欧洲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史,从全面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欧洲日耳曼人的封建化过程及其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资本主义是在不完善的半原始、半奴隶的封建制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日耳曼人不成熟的原始社会、古罗马盛极已衰的奴隶制、和草创之初的欧洲封建制给了资本主义萌芽、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杨强 《学术探索》2014,(8):76-82
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游牧封建制在蒙古社会延续了700多年,与西欧和中国内地的封建制度相比,蒙古游牧封建制既具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横向上整个社会分封为不同的单元,从纵向上看整个社会划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阶级之间以"阿勒巴"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同时,由于宗教因素和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的崇拜,蒙古封建制又具有汗权传承的单一性的特点。通过对蒙古游牧封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蒙古历史的发展,也可以了解游牧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魏晓立 《殷都学刊》2008,29(1):147-149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在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冲击下,汉族宗法文化出现了一些变异性表现,正处于向现代社会组织转化的过程之中。宗族内出现了族长由选举产生,对族长可用投票、监督、弹劾、罢免等形式加以更换;族规的惩罚方式有所减轻,继嗣条件有所放宽;妇女地位有了一定改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离婚自由。  相似文献   

15.
张文胜 《江淮论坛》2004,(3):105-108
宗法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亲亲”、“尊尊”原则,至西汉时期发展成为“三纲”原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指导思想,也是封建法典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宗法思想对中国传统伦理化法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入手,来分析中国传统伦理化法律的成因和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中国历史上强调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封建社会里,宗法意识或宗族势力的强弱与否,往往是社会危机与否的晴雨表。综观秦汉以降的传统社会,在社会黑暗、动乱时期,也总是宗法意识或宗族势力强固的时期,尽管强固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曼 《青海社会科学》2009,(1):152-155,111
1723年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清朝把青海蒙古收为内藩,设立盟旗制度,河南蒙古被划分为四旗,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河南蒙古族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缔结的原则和表现形式体现了彝族族权、父权、夫权的宗法性特征,分析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有益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文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叙事类型,在修辞系统、叙事结构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具备了与以往蒙古族文学及其他民族文学相异的独特的叙事规律.蒙古族生存地域的广阔性以及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复杂性,都决定了蒙古族小说比以往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更加丰富多元、类型多样,多样化与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演变特征.如何在社会变迁以及文学自身的更新中成长、转化而不是陷入类型凝固化的危机,仍是当下蒙古族小说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