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丛林 《江淮论坛》2001,(3):111-115
在中国古代 ,广大妇女在婚姻中一直处于任人宰割屈从受辱的地位 ,成为婚姻悲剧的主角。而封建礼教乃是制造婚姻悲剧的根源 ,是扼杀自由婚姻的一把软刀子。先秦时期是礼教和儒学产生与形成的时期 ,礼教已开始了对男女婚姻的干预。儒家的妇女观、婚姻观成为礼教干预和钳制妇女婚姻最直接的思想武器。而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则表现为儒学礼教对婚姻干预的逐渐强化。为了从思想上让妇女自觉成为婚姻的奴隶和男人的附庸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开始大力提倡妇女要有贞操观念。但封建礼教真正以“贞节”杀人、对女性在婚姻上的极端束缚是在理学产生的宋代以后。而批判宋明理学 ,主张婚姻自由则成为宋代以后叙事文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爱情婚姻题材历来是女性作者永恒的创作题材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不同时代的女性作者对于爱情婚姻的要求和理解也各不相同 ,这就形成了不同时代女作者笔下爱情婚姻主题的差异 ,本文以封建社会、”五四”时期、新时期为楔入点 ,试图说明女性作者爱情婚姻主题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依据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进行讨论的版本是程高本《红楼梦》。林黛玉的死不是因为婚姻问题,不是因为她误会宝玉负心,也不是因为贾母、王熙凤等人设计的"调包计"。程高本中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也不符合曹雪芹原著的风格。林黛玉的死有许多原因,眼泪还债的原因是前世注定,具体的原因主要是林黛玉多心多疑、多愁善感等性格因素,以及林黛玉爱情至上,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理想。林黛玉自身的身体弱不禁风的加速了眼泪报恩的进度。林黛玉之死虽然是悲剧,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贾府败落的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死亡也是林黛玉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  相似文献   

5.
鲍令晖是一位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女诗人.她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出发,以女性的视角审视爱情婚姻,所创作的爱情诗具有女性感受的独特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在男性占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环境下,她的爱情诗在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和理解上与男性社会具有某些不同,从而真实地传达了女性内心的呼声.相较而言,在性别意识上她的爱情诗更能代表女性,并以其思想情志的深刻、丰富和独特超越了某些男性诗人的作品,而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观念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方方小说的文本性分析,着重阐释了女性的弱势生存地位和困惑矛盾的悲凉生存境遇,以及整个社会中人性的蜕变、物质的艰难、精神的贫乏酿成的家庭伦理和人性亲情沦丧的悲剧,并将其从两个视角进行建构,提出观点,即方方小说中的悲剧性叙事主要呈现为“‘何处家园’的女性婚姻爱情之悲”和“冷漠自私的家庭亲情之悲”双重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9.
阿蕾的小说被称为“族女性系列小说”[1],确切些说是族悲剧女性系列小说,思想上、艺术上均有研究的价值。主题的悲剧由盛中国作家历来关注、同情自己民族妇女的命运,这只要提一下鲁迅笔下的单四嫂子、祥林嫂、何姑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萧萧、三三这些悲剧女主人公的名字就足够了。阿蕾“崇拜鲁迅、沈从文””’,她对自己的民族──族妇女的命运也十分同情、关注,几乎把焦点全部对准她们的恋爱、婚姻、家庭悲剧。试看:《根与花》。写拉玛奶奶格守男尊女卑的古训古制,即使三个儿媳都把她当牛马,谁也不愿意供养她,她都要呆在他们家里…  相似文献   

10.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林黛玉的形象所打动,她伤心时,我们和他一起落泪,她高兴时,我们和她一起欢笑.林黛玉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她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终生难忘,是因为她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毁灭,黛玉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朽的光辉形象,她的悲剧唤起我们的惋惜和痛苦并对当时的社会发出深深的痛恨和批判.黛玉的形象不仅是悲剧的典型,而且可以把她的一生当成我们的教课书.黛玉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想起黛玉的名字,就会唤起人们对美和诗的遐想,而她的悲剧又唤起我们的悲和泪,透过黛玉的悲剧火花去看人生,自己,从古想到今以至更广阔的未来,黛玉的形象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生.《红楼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认识就没有一致过,有人觉得林黛玉这一形象塑造的不真实.要对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和作出公正的评价,就必须首先认真观察一下她的思想、性格的诸方面.倘简单地把林黛玉看成是位自尊、敏感、尖刻、孤傲、脆弱、令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恐怕就失去了林黛玉的形象.我们在作品中,一看到林黛玉的名字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人认为她浪漫、自私、狭隘、尖酸、刻薄、对爱情的要求过高,作品中的林黛玉似乎是一个爱哭“小性儿”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正因如此,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事业上一筹莫展.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13.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着薛宝钗、林黛玉形象,人们一直唇枪舌剑地争论不休,“褒黛贬钗”、“优钗劣黛”……史不绝书。解放以来,“褒黛贬钗”论似乎占了上风,特别是自一九五四年以来,全国红学界掀起了一股拥黛批钗的热潮,主要观点不乏新奇,什么“薛宝钗是封建主义的卫道者”、“薛宝钗虚伪,是披着大家闺秀外衣的道学家”、“薛宝钗是导致宝黛爱情、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等等。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薛宝钗艺术形象,只想就上述的这类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就算一管之见吧。  相似文献   

14.
1950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之初,陕西农村群众对它“离婚自由”、“不准买卖婚姻”、“反对包办婚姻”等内容多有误解,认为它过高地张扬女性地位,会引起混乱,称它为“女人法”、“离婚法”.但是,一些备受不幸婚姻之痛苦的女性依靠新婚姻法大胆地提出离婚,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离婚潮.尽管不少女性为离婚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在新婚姻法的支持下,女性争取婚姻幸福的意识在逐渐生成.  相似文献   

15.
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描述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代夫妻在各自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痛.本文对该剧的婚姻主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维系婚姻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性.文章指出"中国式离婚"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非理性的 "以夫为荣"观念造成的悲剧,维系幸福的婚姻需要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任和宽容.文章呼吁让情感与理性呵护有爱情的婚姻,缝合有裂痕的婚姻,创造更幸福的婚姻,让中国式离婚的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6.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中国古训 ,婚姻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有婚姻而无爱情的 ,婚姻的目的主要在于传宗接代。在这种封建婚恋观之下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封建传统的缺口 ,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宗法思想动摇了 ,各种思潮的涌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老中国的儿女们开始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 ,于是青年男女走出家庭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婚姻自由。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呼喊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 ,但是没有经济的基础、没有社会的整体解放 ,爱情也就失去了附丽 ,如鲁迅所说 ,娜…  相似文献   

17.
张晓晶 《东岳论丛》2000,21(2):134-137
有人站在西方女权批评的立场上 ,将池莉小说视为“中性文本” ,这种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实际上 ,池莉小说作为一种女性文本 ,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的特点 ,无论是描写母性 ,还是爱情、婚姻 ,都讲究两性的和谐而不是两性的对立。这缘于池莉对于市民生活中普通女性生存状态的切实体验 ;在这样的基础上 ,她的小说创作尤为注重内涵上的“俗世关怀”和表达上的“仿真想象” ,并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追求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由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就它命名之意即为“传述奇遇奇事”。它的主要题材已由鬼神之怪逐渐转向人事之奇,脱离了六朝小说荒诞不经、因果报应的主题,开始正面摹写人生、反映现实。唐传奇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致地反映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中在爱情婚恋题材中,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洪迈《容斋随笔》)的士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震撼人心。这类题材在唐传奇中历来被人们视为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把爱情婚姻小说根据其结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悲剧型(包含怪异悲剧型),一…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情与礼的矛盾、青年尤其是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权利与封建家长的蔑视爱情、专制自私造成的,此诗也是汉末对传统思想怀疑批判、对真实人性、真挚感情日趋重视的思潮的一种反映,而且极具感染力,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及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女性人格独立和两性和谐,一直是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唐代以“包容乃大”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散发着独特光彩的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还是市井生活中的女性,她们大胆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对强权制度反抗和追求平等的声音;肯定、施展自身的才能,都展现出女性独立人格觉醒的意味。并且,在男女两性肉体和精神的触碰、交流中,展现了融洽、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以超时空的姿态契合了女性主义者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肯定唐传奇中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和谐的同时,也要看到,受时代和女性自身认知水平的制约,她们只是在有限范围内追求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和谐,尚未实现真正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