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深化改革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包心鉴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7年改革开放的艰巨历程反复告诉我们:能否坚持和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健康发展,既直接关系到社...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必须从理论上、政治上、特别是理想信念上解决好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在理论探讨、文艺创作、学术争鸣、相互批评等方面,要解放思想,但绝不能解散思想,不能冲击,更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搞活企业、发展经济、制定政策、完善体制等方面,要大胆改革,但绝不能大胆改向,不能与党的基本路线相低触;在做好入世准备工作上,要积极地在管理方式、技术标准、质量要求等方面与外国"接轨",但在国家指导思想、根本政治制度上绝不能"接轨"、趋同;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绝不能发展市场政党和市场政府,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搬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更好地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中,揭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求得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文章对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抛弃从数量上来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尽快实现由"数量型公有制主体"向"功能型和质量型公有制主体"转变.其主要路径: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应在基础产业占绝对支配地位;国有经济应在主导产业和有关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公有制应在多层次的动态的所有制结构中保持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否定公有制,实际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使社会生产力有可能健康、稳定、协调地发展,避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它决定了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不再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奴隶,这为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又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公有制。由于目前中国非经营性资产及资源性资产基数庞大并以公有制为主体,加上经营性资产,可以认为广义公有资产的数量优势依然存在。因此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7.
孙广军 《东岳论丛》2000,21(1):64-66
公有制本身是一个多样性的范畴 ,必然要通过多样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得到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是质和量的统一。与量上的简单多数相比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主要地表现在质的优势上 ,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方面。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最终要靠其自身的竞争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通过没收约占旧中国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80%的官僚资本和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过去40  相似文献   

9.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发展格局。如何坚持和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既涉及实践中的政策确定,又涉及理论上的认识调整。最近江泽民同志所说要注意分清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问题,就是针对思想理论上出现的某些模糊认识而提出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作深入的探讨。一、公有制主体地位提出的缘由——新情况、新问题的回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问题的提出,基于两方面的原…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制度,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认为,只有辩证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科学地划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化的界限,加强对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的控制,才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否具有合理性,必须从生产力中找到最终答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效率功能主要表现在:限制私人垄断,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克服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搞好宏观调控,主导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大疫情危机是对一项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有效性的“检验器”和“试金石”.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赢得胜利,创造了抗疫奇迹.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优势得到一次有效的检验.公有制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的政治站位、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担当、公有制经济体系超高的全局和整体效率、国有公立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等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集中体现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中国效率与中国力量,对公有制尤其是国有企业各种“无效”“低效”论给予了猛烈回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营性资产价值量作为衡量主次地位的边界标准,估算第一产业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资产规模及其比重变化,并在前人估算的基础上,延伸估算第二和第三产业两种所有制的资产规模及其比重变化。结果发现:截至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经营性总资产约为487.53万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的资产规模是258.39万亿元,占53%;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增加值和就业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7.59%和75.20%。这表明,公有制资产仍占主体,非公有制经济贡献占优,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满活力,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改革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彭声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这条原则。”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历来所坚持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的文献中,都强调了这一原则。邓小平同志始终把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严重困境,有一系列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其中对经济体制改革全局、进而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模式是什么?近几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认识分歧仍然很大,基本问题远未解决,亟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应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在要素和量的统一性、地区和产生的差异性等方面去理解;同时,也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决定》是从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角度来阐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提倡“一大而公”,造成了我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论断,这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形成和确立,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第一个 7月 ,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的光辉节日。在 80年的奋斗进程中 ,我们党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 ,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新的事业境界 ,很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 ,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 ,特别是在历史转变的紧要关头 ,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