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分工范畴是一个有着重要学术意义的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将分工范畴与其他几个重要理论范畴联系起来进行一些探讨。一、分工与劳动方式什么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呢?马克思曾指出:“作为一切特殊生产活动方式之总体的分工,是社会劳动由其物质的一面当作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来看时的总体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4页)这里很明确,分工是劳动的总体形式,同时也就是人类劳动的方式。一切人类劳动,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为内容,是指人们干什么,是务农还是经商,是做木匠,还是造房子?这是劳动的物质内容。作为形式,是指人们怎样进行劳动,是分开单干,还是集体劳动,是把劳动过程分开,还是把劳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分工就  相似文献   

2.
由分工引起交换,由分工决定交换,在我国经济学界似乎成了众口一词的定论,从无异议。为什么呢?据说是马克思曾经这样讲过的,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甚至断言,分工先于交换,分工决定交换这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是从批判古典经济学理论得出的科学论断。其实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对分工与交换之关系有过长时间的争议,马克思对这  相似文献   

3.
(一) 对资金的认识,可以从五个方面与资本对比分析。第一是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和资本一样,资金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在政治经济学中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物。货币、物资确实作为资金的存在形式都有物的属性。但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作为物的资金,而是研究资金作为一种经济关系的属性的。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在这一点上,资金与资本是一样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就是货币,纺纱机也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  相似文献   

4.
<正> 生产方式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研究这一范畴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克思在谈到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时候指出:他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根源于市民社会的结论之后,进一步看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因此,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移居布鲁塞尔之后继续研究,并得出了指导他以后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唯物史观.马克思的这一叙述既指明了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线索,也指明了生产方式这一基本范畴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从《1844年经  相似文献   

5.
<正> 一些年来,围绕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不断开展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所有制诸经济科学的基本范畴的讨论。本文试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些范畴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错误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一、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分别选取了“分工”和“价值”作为各自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些逻辑起点存在着理论和逻辑的缺陷 ,马克思正是在深刻认识这些缺陷的基础上 ,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第一基本范畴,联结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只是在完成“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之后,“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所以,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解,决不能“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这正是目前理论界所要特别注意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极为重要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所决定,是揭示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基本经济范畴;并且是对整个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的科学规定和在此基础上所确立的科学范畴。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一个纲,纲举才能目张。以核心范畴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中,必然有一系列范畴相互结合起来,以揭示其矛盾运动。我们把关于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的存在条件、前提条件的理性认识,称为前序范畴;把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的运动条件、实现条件的理性认识,称为后序范畴。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以核心范畴为中心的一系列范畴(前序范畴、后序范畴)互相联系、互相结合而构成的范畴体系。本文对各家各派做出科学评价,认为:曾昭禹先生提出了公有价值学说,并论述了"公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他实际上提出了公有价值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公有价值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公有价值范畴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是由其核心范畴与前序范畴、后序范畴构成的。我们认为,应当以公有价值范畴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公有价值以及必要价值范畴的前序范畴主要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资本、劳动力个人所有制、自主的自由联合劳动、社会主义共同体商品经济,后序范畴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必要价值和公有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积累和再生产;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有机计划市场经济即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消费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通常是在古典经济学语境中探究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支援背景与形成过程,却严重忽视了工艺学谱系中的分工思想对马克思建立科学的分工理论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和以波佩、拜比吉、尤尔为代表的工艺学家都是基于各自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与理论视域来探讨分工问题的,因此,他们对分工的理解既互不相同又相互补充。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的分工理论的不同时期对这些思想做了不同的关注与运用,故而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效应。基于更宽广的经济学和工艺学思想史视域来重新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生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内涵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7,(6)
《资本论》作为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马克思在扬弃斯密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分工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并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生产机构内部分工的关系;同时以分工为线索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推行新式教育消除旧式分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期发挥分工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2.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廖乐焕 《理论界》2008,4(4):96-9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批判继承了斯密、李嘉图开端的初级抽象法,进而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本质、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展成为系统抽象法。从内容上看,马克思的系统抽象法包括五个环节:从实际出发,详细占有材料;各种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以概念运动为主干;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作为早期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阶级经济意识的代表,马克思的系统抽象法不可避免有其历史局限性。这表明:马克思的系统抽象法不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终结,而是重要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系统抽象法的基本原则,针对发展了的经济矛盾,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兰洋 《学术研究》2023,(6):20-25+4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考的重要母题,也是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歧所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过渡问题”的“商业化”解释做出了决定性的批判。他首先突破了斯密分工逻辑所建构的历史发展序列,进而重述了过渡的逻辑支点、动力机制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对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历史性的科学”,它突破了抽象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表层对立,在“社会—历史性”维度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论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争议颇大。有的认为消费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的则认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双方,似乎都从马克思那里找到了根据。那么,马克思关于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的论述究竟是怎样的?马克思关于消费在社会生产关系四环节中的作用的分析到底如何?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消费的研究应怎样认识?这是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的有关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论著中都提到要"消灭旧的分工".但"旧的分工"这个范畴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首先有必要弄清"旧的分工"范畴的提出及其基本涵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早期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消灭分工"的思想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分工","消灭劳动".但这时谈消灭分工,还没有明确表述为消灭旧的分工.此后不久,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则明确地阐述了消灭旧的分工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之一.他指出、"现在已被机器动摇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外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的这种分  相似文献   

19.
俄苏模式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社会形态”一词,有违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范畴的本义;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的舛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抗形式”‘‘社会形态”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不等于“社会形态”范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