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以萧龙士的大写意花鸟画为例,阐述了"写意精神"的涵义,强调"写意精神"是龙城画派写意花鸟画的灵魂。只有重新认知写意花鸟画中人文精神的审美价值,加强笔墨功夫的锤炼,才能使龙城画派的"写意精神"得以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97-99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中的名人更是不断的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从沈从文散文中浓厚的“水意象”,说明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对古典知识有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孟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8-9
“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新的“三进” ,已在南京航空航大大学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展开。本刊在我校人文学院 2 0 0 0级研究生“邓小平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结束后 ,组织了一组关于“三个代表”的笔谈 ,以推动高校师生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452-456
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和科学处理的重大课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思路、处理方式和实际效果决定了实践的是非成败和顺利与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民主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认真梳理和系统总结其理论内容、思想实质和方法精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群辉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4(2):14-15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创新,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把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王俊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中的名人更是不断的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从沈从文散文中浓厚的"水意象",说明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对古典知识有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黎之焕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6):1-6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比较分析,从形式和内容上,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主要是从方法论上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思路.对继承问题的认识,应主要从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的一些具体提法虽有不同,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对发展创新问题的认识,要搞清楚是在什么问题上发展创新,主要是在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体现问题上的理论概括和发展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既继承了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观点,又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体现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8.
李玉明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10(1):6-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 ,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顺应了中华民族跨世纪发展的需要 ,是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坚持中发展 ,在继承中创新 ,是一切科学理论永葆旺盛活力的关键之所在。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在实践中自觉贯彻实施 ,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明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122-131
裕固族传统民歌记录着裕固族历史的变迁和裕固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历程。对两首不同时期的裕固族民歌进行音乐本体分析,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探寻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渊源关系;从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出发,在实践和理论上为裕固族民歌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高有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164-167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基础性训练.创新机制应该建立在对此"三史"的牢固把握的基础上,即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创新和发展.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等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人文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的薄弱性以及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薄弱性. 相似文献
11.
小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曹植在创作中广泛地吸收了前代文学传统的营养,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创新,他有机地融汇了诗、骚精神,充分地发扬了比兴传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过程中,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要求,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具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江泽民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王毅栋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
新时期广电媒体如何与时俱进,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视“走基层·蹲点日记”栏目特点、播出和反响情况,在分析当前广电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广播电视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吴俭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97-99
在漫画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漫画如何形成并强化自己的特色,论文通过传统国画与工笔漫画的典型图例对比,指出当代工笔漫画对传统国画元素的继承和创新之处,从而就前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张恨水的小说是对传统章回小说有选择的改良,以其代表作《啼笑因缘》为例,从题材和文体创作两个方面张恨水小说对传统章回小说都有继承与创新。从题材选择上看,《啼笑因缘》与传统章回小说中的世情小说、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等等不同类型的小说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又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创新。从文体创作的层面看,《啼笑因缘》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技法等等都对章回小说的创作技法有所继承、改良。张恨水之所以能够以辩证的姿态审视章回小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少年时代对章回小说的阅读经验所致,一是作者新闻记者的身份促使,令他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感知,并能够在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以传统蕴含时代精神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社会的扭曲与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编辑的内容责任意识——从“世界十大科技城市排行榜”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8年3月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美国知名网络男性杂志"Askman"推出的<2008世界十大科技城市排行榜>,指出信息时代网络编辑对于网络信息获取的内容责任意识.首先要把握好信息源头;其次,要加强信息的识别能力,避免以谬传谬;还要自觉追求社会公信力;只有做到以上三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胡莹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3)
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的特点、层次以及形成这一交织的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潘义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165-169
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晚年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并以自己衰年变法的勇气进行实践,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极致。在他的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的自由与具象形态的约束成为对立又统一完美的集合体。齐白石在他的写意花鸟作品中对于形和意关系的处理进行了完美的阐释。无论是在造型上,或是在笔墨、色彩、构图及创意上都独具风格,把中国画的意象审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艺术语言摆脱了古人的程式,创作图式更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复制,从而创立了既有传统核心精髓又赋予传统新内容的鲜明绘画风格。笔者试图通过对齐白石晚年变法对当代中国画的现实意义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能借鉴齐白石艺术的发展成就,从而使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建构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任百成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16-19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毛泽东最早实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国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则分别赋予了"以人为本"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是"以人为本"在当代的价值追求,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是习近平对"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与创新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山田朗/著李彬/译·校万健/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211-216
时间推进到远离"二战"结束的现在,日本普通民众对于战争责任的认知正经历着由战争体验者"战争责任"向非体验者"战争责任"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本文从战争"记忆"与战争责任的相关研究出发,以战争·战时"记忆"的继承为轴线,就战争责任论的变迁、战争责任的追究与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关联性以及今后战争责任论的课题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