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正义的哲学传统与马克思的正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苏格拉底开启的古典政治哲学,以探究德性(arete)为主题,思考正义的社会秩序问题,然而,在马基雅维里那里,政治哲学蜕变为政治术,霍布斯更是强化了政治的科学性,置权力于优先地位,把权力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由此形成了政治哲学的两大传统.这两种政治哲学传统又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从人类解放的视角去思考和构建现实的伦理生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政治正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正义的原始概念很简单:"让每个人得到他当得的"即为正义.显然,每个人应当得到什么、又如何决定每个人应当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对这个问题,构成了政治思想史的一条发展主线.以公平为特征的正义,与按照德性、功绩、能力或者其它特色为待遇标准的正义概念,当然大异其趣;与按照神意、天道、利害、势力为着眼点所建立的正义概念,也大不相同.罗尔斯(john RaDls)的正义二原则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开创了新的视野和资源.  相似文献   

3.
超越正义的正义论:反思“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争论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1)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为非正义,换言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剥削批判理论是否依赖正义概念?(2)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是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正义的要求和原则基础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可以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吗?在这两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存在着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立场.这里首先考察它们之间争论的核心分歧;其次,在考察当代平等主义正义论基础上,笔者把马克思的立场概括为"超越正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4.
黄亮 《理论界》2009,(8):127-129
柏拉图的正义论是其伦理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所关注的问题是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本身的问题.柏拉图引导人们超越感性的现实生活,来认识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和实在性,通过对正义本身的理性探讨,为人类社会生活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样板,人们可以根据这个样板所体现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生活的状况.正义论强调人的灵魂和社会生活的和谐一致性,认为正义是人的最大的美德,正义的国家是至善的,正义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笑扬 《理论界》2011,(9):38-40
南茜.弗雷泽(Nancy Fraser)的正义观重拾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平等主义思想,并将"反常规正义论"的规范性力量定位在预设的"参与平等"原则之上。与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发扬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以图实现社会文化、道德冲突语境下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不同,弗雷泽从全球化最新视域审视正义之尺的刻度,从再分配、承认、政治代表权等多重维度透视当下正义的实质、主体以及路径选择,最终努力实现一种批判—民主的正义建构模式。作为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的正义观为我们透视当下全球化背景下正义问题的诉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刘华萍 《理论界》2009,(9):98-100
本文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的论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他从城邦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2)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有疑问的.(3)这种类比过后还会出现一些"剩余".  相似文献   

7.
多元承认视野中的生态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彼得.温茨以"同心圆"框架喻示了一种以亲密性为间距的正义论,并将之付诸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着重大价值的生态正义理论,但其中的问题在于对社会结构的群体划分仍然不明确。从承认正义的多元认同出发,把经济的、文化的以及政治的因素理解成为一个整体,倒是能为生态正义的社会实现提供当代性的清晰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代,正义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分配关系占主导地位,所以,"分配的正义"属于最为基本的正义类型,交换正义只是作为"修正的正义"而发挥作用的.到了工业社会,随着交换关系与竞争关系成了主导性的社会关系,"公平的正义"成了基本正义,而分配正义则成了"修正的正义"或"补偿的正义"了.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竞争关系不断地制造着不平等,公平的正义不再能够维持正义的局面.这一方面引起了分配正义的复兴,进而造就出了福利国家;另一方面又引起了要求"承认差异"的运动,进而产生了"承认政治"的正义主张.承认政治存在着正义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一种新的正义方案,需要通过合作治理去重建正义.  相似文献   

9.
正义的边界     
正义问题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政治哲学关注的正义是社会正义而不是道德正义,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基本结构而不是共同体,正义的规范对象是社会基本善而不是私人之善。社会正义也正是通过政治正义的观念、正义的主题之社会基本结构和正义规范的基本善为自己划定了理论边界,从而也决定了我们在何种层面上来谈论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来看,政治正义模式有"政治价值正义模式"和"政治形式正义模式"两大类.西方传统政治正义模式的历史建构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社会个体价值"自然法定的政治价值正义模式阶段,"民众意愿'广场式'直接实现"的政治形式正义模式阶段,"民众意愿'共和式'间接实现"的政治形式正义模式阶段,"民众政治生活'双重式'二元实现"的政治形式正义模式阶段.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12,(5):247
高兆明撰文《人民的正义:正义理论的中国问题意识》指出,通过深入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语境,揭示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真实语义,认为"人民的正义"受到伤害是当代中国正义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人民的正义"是普遍、普通的正义(所谓普遍的正义,是指社会各阶层普遍认肯的正义;所谓普通的正义,是指更倾向于维护社会底层民众权益的正义)。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正义?我们必须正视并有理论勇气提出这一问题。党中央数年前就明确提出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对正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流派.当代西方正义观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复归,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社群主义正义论对自由主义传统进行了反思和超越.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是为西方民主社会发展提供道德判断根据,主要研究分配的正义问题,是想超越传统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为分配的正义提供更加广泛和合理的基础.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日益呈现出政治哲学和具体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分配正义"是当前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多年来通过分配正义来切入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成为许多理论工作者未经反思就基本予以接受的理论前提。但是,从根本上讲,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与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两种异质性的理论范式,前者是以市民社会的等级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补救性正义,后者是以市民社会批判为基础、以人的自由个性与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超越性正义。在这个意义上,把分配正义作为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实际上是一条走偏了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的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进行前提批判,以此来澄清"分配正义"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地位及其限度,推进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和马克思分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正义论的典型代表人物,二者的正义观的区别在于:一是在正义的逻辑起点上,前者立足于原初状态中的"抽象的人",后者则立足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二是在正义问题上,前者认为正义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域的自由和平等以及分配领域的正义,后者则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是很难实现的,正义问题应放在经济领域中去考察,主要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正义和分配正义;三是在正义的实现途径上,前者企图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领域划分和社会制度的调节来实现,后者则秉承历史和发展的观点,认为消灭私有制和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分工是解决正义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分配权利(规定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和评价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价值标准,核心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平衡问题。正义可以分为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个人正义本质上是社会正义的个体化形式。正义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正义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社会正义可以在领域上分为经济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伦理正义;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分配正义和交换正义。  相似文献   

16.
姜涌 《东岳论丛》2012,33(5):73-80
社会正义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使人们对分配正义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近代社会以前的正义主要是政治权利分配,而不是财富分配,我们现如今理解的分配正义是资本主义革命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是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批判和超越,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关注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根本的目的在于把人的政治存在建立在生存的必要性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非功利性的德性概念之上.我们的着眼点是劳动者事实上如何生活,而不是劳动者应当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17.
颜岩 《学术月刊》2012,(6):53-59
赫勒在《超越正义》中提出了超越正义、回归良善生活的构想,界划了三种正义概念:形式的正义概念、伦理的正义概念和政治的正义概念。形式的正义概念必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走向悖论,伦理的正义概念正当补充;现代性的悖论必然会令静态正义走向动态正义;历史哲学的解体势必导致不完备的正义概念取代完备的正义概念。赫勒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认为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存在四点"硬伤":过于倚重社会政治的正义概念,缺乏伦理的正义概念;根植于"绝对自由"这一错误假设;将形式的正义概念视为唯一合理的正义概念;本质上是一种"苦难的神正论"。在超越正义这个问题上,赫勒一方面将"超越正义的社会"和"超越正义"混为一谈,另一方面陷入了抽象的主观道德论。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中探讨正义问题,其超越正义的构想具有双重内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人的全面异化是资本主义的先天缺陷.这个先天缺陷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框架下是无法解决的.在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批判和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继承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政治文化,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正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是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更是实质正义和结果正义,这是区别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实质正义反映和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是人类普遍的正义,是最好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20.
沈阳先生在"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虽然可以理解,不无积极意义,但有三个大的方面仍然值得商榷:一、基督教教义与宪政理论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此把两者用线性因果关系捆绑在一起,以基督教教义去证成宪政政治正当性、真理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二、基督教及其教会组织对此岸世界宪政政治实现的促进,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权力得到有效制约的政治文化环境,而不是它直接卷入现实政治、积极去从事激进政治运动;三、宪政政治体现的正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底线性的和"消极被动"执行的世俗正义,它和由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教义规定的,带有真理性的"普遍秩序"与"普遍价值"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