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国内企业将会在较长时期内承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弊又有利,关键是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的企业管理措施趋利避害。在此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企业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销售、投资、融资、成本、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企业企业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增加投机性攻击风险,人民币升值带来中国产业冲击以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不断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有机构预测,年内人民币升值将突破6.1这个区间。一贯以来,国人对人民币升值有一种恐慌心理。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对外出口,削减国外的直接投资,对国内旅游业不利,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引发失业潮,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民币升值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我们要努力寻觅,从容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生产要素成本加大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产业被迫走向升级之路,而升级带来的阵痛正考验着中国产业的生存智慧。断臂求生刮骨疗伤近些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升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客观上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而最近国际上"人民币升值论"又一浪高过一浪。"人民币升值论"有其不正确的理论基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利有弊;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压力,我国政府应趋利避害,采取灵活务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既有强化效应,也有弱化效应。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首先会出现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强化效应大于弱化效应的现象,但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效应将更为明显,最终超过强化效应;而且这种强化效应和弱化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因此,政府应根据每个地区自身的特点以及产业集聚程度发展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客观上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 ,而最近国际上“人民币升值论”又一浪高过一浪。“人民币升值论”有其不正确的理论基础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利有弊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我国政府应趋利避害 ,采取灵活务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业化是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的必然选择,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走向是实现工业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而国际、国内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和压力将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既有制约又有推动作用。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走势将是:矿产业将走出国门,直接投资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较高端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要求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产业转移按产业技术级差进行转移的规律下,将承接来自如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其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其基础类产品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会对吸收FDI产生影响。在分析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江西吸收FDI的现状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变量间的关系建立VAR模型和ECM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及汇率波动对江西FDI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江西FDI的短期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但是从长期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江西FDI存在持续显著的负面影响,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江西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将减少2.57个百分点。这些研究结论和启示将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为江西制定更加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效应。笔者从微观和宏观、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分析现阶段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以人民币升值的正效应抵消其负效应的对策,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直至实现宏观上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区域分工向价值链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回顾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与规律的理论研究,对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趋势。主要不足有: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国内实证缺少耦合;针对国内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研究以及对产业承接地产业集群效应的政策研究都偏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在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只有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对于现实的产业聚集现象的分析才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和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承接能力。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3.
对区域产业转移效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重构。运用系统方法论原理对产业转移的九大效应层层分解后,构建了一套涵盖14个二级指标的测评体系,并以F省为例对产业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的关联带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生产要素注入和就业扩大效应,而一直被学界重视的环境效应在产业转移效应中并不十分突出,这需要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产业转移中产业影响力的重要程度最高,其次是科技人才和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关系的日益密切,产业集群转移这一新趋势是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产业集群转移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动向。基于此,对产业集群转移的内涵、动因、路径以及区域效应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汇率是一把"双刃剑",其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双方面的.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人民币升值存在很大的空间.升值,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减轻偿债负担,有利于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但同时,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导致外汇净资产的权益受损.升值负面影响明显强于其正面效应.因此,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升值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汇率新体制的实施,人民币步入了缓慢升值期.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的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能否必然对出口造成打压,须考虑进出口的需求弹性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满足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之和小于1的条件,人民币升值就不会对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只有在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才会对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当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之和等于或接近1时,弹性系数则成为衡量和预测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变动趋势影响的重要指标.由于货币升值后,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不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因此,制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相关经济政策,须考虑进出口需求弹性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正效应,规避人民币升值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经济级差孕育了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又激励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而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条件的好转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则使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具有可行性。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内在诱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欧美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扬。运用《易经》的谦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进行分析可知,中国经济目前处于第二爻的阶段,即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民币升值没有被低估。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政府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改善外汇市场机制,完善汇率制度,提高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及环境污染产业的贷款利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既有进口又有出口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为双向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东盟各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将面临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理论表明,汇率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实际汇率贬值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引起实际汇率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增长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存在,且有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