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羲之、赵孟頫都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在书法艺术上都有极深的造诣和巨大的贡献。细细评赏两位书法家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两人的艺术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的。后人对王羲之是交口称赞,奉之为“书圣”。然而比起王羲之来,后人对赵孟頫则褒贬兼有,微词颇多,这就是所谓的“厚王薄赵”现象,本文试图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原因。 王、赵二人都来自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都有为官的政治经历,且都受到过皇帝的宠爱,书  相似文献   

2.
包晓 《可乐》2011,(5):21-21
一天,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字写得难看不说,语气还十分自负: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奇之余,王羲之决定去品尝一下。  相似文献   

3.
完善篇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越是那些  相似文献   

4.
《木桶定律》机械工业出版社西武编著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只木桶能  相似文献   

5.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相似文献   

6.
蒋勋 《今日南国》2014,(11):44-44
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王羲之去感觉一下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古古 《社区》2007,(11)
据说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  相似文献   

8.
文章紧紧围绕魏晋时代精神和书法自觉时代去阐释王羲之的书法所蕴涵的重要文化意义和审美境界,认为王羲之处在魏晋时代氛围中,受老庄玄风的影响,其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趣质朴转向自然洒脱,而儒、道、释、玄的融汇,使士人崇尚清谈,寄情山水,从而将中和之美发挥到极致,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尚韵书法美学理念。王羲之守正创新而形成的中庸、中和、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王羲之所张扬的神采韵味,从内容和形式和谐入手臻达神采和形质的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滋润并影响了一代代书法大家。  相似文献   

9.
王羲之和他的书法艺术,以其超凡的建树著称于世,成为千古文化丰碑。难了夙愿的是人们关注着王羲之书迹的真品所在,书史演绎,人们围绕兰亭序以及诸多名帖的真迹是否存世的话题,不懈探求,又总是那么云遮雾障,神秘迷茫。出于对书艺国粹的无限追仰,书学界盼望有一个惊天的奇迹,用现代文明的智慧眼光,去领略和世人已相距甚远的文化瑰宝——书圣真迹的法书风采。  相似文献   

10.
据说,晋代大书 法家王羲之,有一年 搬到一个新的地方 居住,正值大年三 十。大家都在做过年 的准备工作,有的已 经写好了春联。 当天上午,他叫 儿子王献之拿来笔 墨纸砚,欣然挥笔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不料,春联刚贴出去不一会儿就不翼而飞了。原来,当地的群众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大家都把他的墨迹视为珍宝,千方百计地寻觅收藏。不用说,这副春联是被人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写一副“莺啼北里,燕语南郊”,叫儿子再贴到大门上。结果还是“飞”走了。王羲之暗自好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又写了第三副春联“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用刀子从中一裁两段,贴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是因为和王述矛盾激化而辞官的传统说法不全面.王羲之与司马昱之间、琅琊王氏和司马氏之间,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以及它们与东晋权臣桓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导致了王羲之的辞官.所以说,王羲之的辞官是东晋门阀士族内部之间争权夺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晚年"穷名山"、"泛沧海"之事。这并非一般的山水之游,而与其道教信仰有关。王羲之所游之"沧海",很可能在东海中的舟山群岛。  相似文献   

13.
茴香     
冯磊 《社区》2012,(23):39-39
宋徽宗赵估被掳.史称“北狩”。这里的北狩。本质当然是做俘虏。但人家当过皇帝。所以大家就客气一些。意思是“皇帝不在家,到北方打猎去了”。与北狩相对应的.清末八国联军进中国。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向西逃命,时人称为“庚子西狩”,意思是太后和皇帝到西边打猎去了。至于当时的北京城里谁在打猎.史官没有说。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从而奠定了王书的独尊地位。唐太宗“崇王”,有下列缘由:统一的大唐帝国呼唤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的书风,这也符合太宗的文治之需;太宗书法受精通王羲之书法的虞世南浸染,太宗爱屋及乌,增加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感情;另外,又凭借道教的影响,王羲之书法终于被唐太宗推上了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书圣”桂冠在东晋断不可得,本文试分析了王羲之书法声名大振于唐的别因。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多种原因我读书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穷人”,也导致了我的饥饿思维和缺志。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他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穷人首先是读书“穷人”。查《说文解字》,穷人的“穷”字,本义“极也”,也就是到了头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缺乏钱财”这层意思,古代叫“贫”…  相似文献   

17.
王羲之是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盛名的中国东晋书法家。关于他的生卒年 ,自古以来 ,说法多种 ,争议不绝。近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与《美术》卷 ,虽各有说法 ,但仍大抵沿袭于《晋书》所言的“五十九寿”的范围内。本文依照《晋书》、《世说新语》 ,及王羲之的墨迹等古籍 ,从王羲之及同时代的名人的活动史料的考证入手 ,证实了王羲之出生在西晋太安二年 ( 30 3) ,去世于太元四年 ( 379) ,享年 77岁。关于王羲之何年任江州刺史 ,古今史论之中大抵指为咸康六年 ( 340 )。本文依据《晋史》 ,考证为 :王羲之约于永和元年 ( 345)至永和三年 ( 347) ,任此职  相似文献   

18.
张彦远《右军书记》中对王羲之《郗司马帖》的释文历来受到人们认同,但从草法与文意判断,张氏释文中的"去"字应是"知"字之误。由纠正为"知"字的新释文判断,收信人与帖文提及的郗昙应该存在友情,但考察史料却发现,郗昙与周抚未曾同居一地,年龄又相差悬殊,关系不可能亲密,因而清代以前认为此札寄给益州周抚的观点不正确;同时,鲁一同考证公元307~365年为王羲之生卒年的说法并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道的关联仍是模糊的。因此,可以围绕王羲之的书帖,在深入分析书帖内容基础上,尝试将书帖与道教经典文献对参,重述书帖中所见的王氏的道教信仰与实践,依此说明:王羲之在信仰实践中使用的章仪继承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首过疗疾的观念,但在形式上是否属于"张氏五斗米道"仍存疑;王羲之的信仰实践不能脱离两晋之际士族的信仰"常态",并不能将他的信仰简单归结为"张氏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相似文献   

20.
古人在一尺长的木牍上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书信又被人们称作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的书信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书信称"简";写在布帛上的书信称"帖"。 出自名家之手的书信既有书法和文学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自古就是收藏家们搜集、雅赏之物。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殉的《伯远帖》都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书信,后以帖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