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百年前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据此条约疯狂地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地排挤和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列强还趁火打劫,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百年后的现在,中国人民早已告别了任人凌辱的时代,正豪情满怀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但百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悲歌仍强烈激荡着炎黄子孙的胸怀,在中国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甲午战争我国战败的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究竟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发扬光荣传统,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20日至25日在威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余名代表济济一堂于当年甲午重要战场,对甲午战争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 一、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问题。大家较一致地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其重大影响:从国内看,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空前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敲响中国民族觉醒的警钟。一切不愿亡国亡种的阶级、阶层和个人,无不从此惊醒,开始深思、探求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4.
苏小东  陈美慧 《学术界》2005,(1):264-276
20 0 4年 9月 1 7日至 1 9日 ,“甲午战争 1 1 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本文就提交会议的论文 ,择要从甲午战前日本蓄谋侵华与中国的应对措施、中国方面战时的和战决策及实施、甲午陆海战及中国失败的教训、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翁同穌与中日甲午战争沈缙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国之所以逼我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因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之故。近百年来,甲午败北之责一...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郭墨兰一、要和平,不要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过去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日两国及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都从血和火的洗礼中走过来了。但是,对百年前的那场战争的历史教训,两国人民不仅都...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与教育改革王守中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康有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①“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干朝廷,而赔于八股。”②徐勤也大声疾呼地正告说:“覆吾中国,亡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世界体系的视域下研究甲午战争,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国内资本主义扩张的逻辑必然,是东亚朝贡体系的式微和日本崛起的结果,也是列强争夺远东与殖民中国的进一步演进。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九十三年了。外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英国在甲午战争中“大体上都同情中国,对日本缺乏好感”,“它反对对中国的任何瓜分、或者把中国的任何大块领土置于外国的控制之下。”“它一直带头帮助中国”,英国是中国的“朋友”、“保护者”等等。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一、甲午战争前英国在远东的策略英国在甲午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同战前英国在远东的策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产业革命从1870年工部省建立开始,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为止,进行了三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年,即产业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其飞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本国家政权不仅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加紧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甲午战争为标志,日本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实质上,日本资本主义就是靠剥削、战争和掠夺才发展起来的。_甲午战争是日本产业革命,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争给日本D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概括地说:第一,侵占了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强迫…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先后在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任上。尽管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战争,但对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十分关心,其行为和主张对当时有着重大影响。过去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时,对他的作用和影响注意得不够,专题研究成果亦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点粗论,求教专家学者。一、较早警惕日本帝国主义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事。但临战前夕,清政府仍麻木不住。1894年5月,“东学党”败,日本政府理所当然应从朝鲜撤兵,而且清政府已向其提出同时撤兵。但日本政府借口改…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丰厚收获——评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陆炎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的《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汇集了当今国际学术界有关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成果,代表了这个领域研...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化,文治武功皆彪炳于海内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变成为被侵略挨打的落后大国。近百年中,中国遭到列强许多次武装入侵,但奇耻大辱莫过于甲午战争所订《马关条约》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四省的沦陷。我们的先哲曾有“明耻教战”的古训,当今党和国家领导更提倡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适在此时,戚其章的专著《甲午战争史》由人民出版社印制发行了,这是很有意义的。其章同志研究甲午中日之战凡30余载,论著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年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透的研究,但从文化的层次、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则尚觉不足。从近代化进程考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较日本慢了一步,浅了一个层次。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中国近代化发生缓慢、不能深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之防”、“哗夷之辨”观念等根深蒂固,严重地禁锢着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前的三十年,远东地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对这一难得的振兴机遇,日本抓住了,明治维新以后深化了近代化改革,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下,近代化举步维艰。对大好机遇没有抓住,失之交臂。本文旨在阑明:从文化层次来看甲午战争,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尽快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日本是一岛国。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压力下,开始建造近代化兵船与训练水师,但前者仅将其视为暂时的应对之策,修修补补;后者则是励精图治,推动社会变革,完成现代化转型,进而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的腐败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政治制度、军事体制、经济基础和国民海权意识、人文环境对战争结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旨在探讨甲午战争成败背后的各种因素,及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略上"先胜"、战局上"速胜"、战术上"易胜"的军事情报思想,对近代日本军事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甲午战争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都正确认识到了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全面搜集清政府政治、军事、地形等方面的情报,这是日本赢得甲午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孙子情报思想对甲午战争中日本情报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剖析出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情报思想。  相似文献   

20.
1994年9月山东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主持会议的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又向大会奉献出他的新著《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这是作者继《甲午战争史》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要我写篇书评。返沪以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该书,写下了以下几点想法,以之就教于作者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一)该书于199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6万3千字,分成五章撰写。第一章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与挑起战端的外交策略,着重揭露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并一手挑起的过程。第二章清政府乞保和局与列强调停,着重叙述晚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