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有两种理论范式———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分别为以涂尔干、戴维斯和摩尔、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论分层观点以及以马克思、韦伯、达伦道夫为代表的冲突论分层观点。两种范式划分有助于厘清分层研究的理论逻辑,为中国的分层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中国的分层问题,不能单纯地用功能分层理论或者冲突分层理论去分析,冲突理论与功能理论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回答有关社会分层的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等方面,深度廓清了有效化解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7,2(5):117-121
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有关的种种社会冲突现象而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过程中既有理论层面的发展背景,又有着社会现实层面上发展背景,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科塞、达伦道夫的社会冲突理论观点,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范式探析——兼论转型中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导致西方社会踏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发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剧烈变迁,社会学家通过深切观察和思考阶层分化现象,最终形成批判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功能主义三种经典分层理论范式.此项探讨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分层现象,而且能帮助我们正确解读现实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不仅社会经济运行方式迅速发生了变化,而且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与制约这些地位的社会分层体系也发生着根本性变革。社会分层体系作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动不仅仅是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应,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分 相似文献
6.
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模式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分层模式变化与制度转型的关系。提出由于制度安排的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 ,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不仅受到经济机制逻辑的影响 ,而且还要受到政治、社会、群体利益、文化以及传统等各种逻辑的影响。制度环境和变革过程决定了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 ,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中 ,那些在变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集团 ,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仍然会处于主导地位。“再分配—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和现代化—功能主义的理论逻辑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又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 ,一要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 ,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 ;二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三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和“非意识形态化” ;四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作者认为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及变化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还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经济—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都存在于特定的制度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哲学范式"呈现的是"规范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人学范式"带有浓厚的"目的论"倾向.以"教化论"为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型,体现两种范式的承续式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个教化的过程,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工具性存在与目的性存在的结合,本质上是道德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是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这是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社会分层机制影响和决定着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其中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则进一步决定着教育功利追求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的过分功利追求也会阻碍良性社会分层机制的形成,因此应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功利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良性互动,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利,追求能使教育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功利以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功利最终要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转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治理危机和治理之道的变革。治理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资本的危机。而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本危机则是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结构断裂性危机。因此,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不仅是消解社会资本危机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行治道之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14.
论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兼论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结构分化的背景下,建立新的社会整合形态是我国现阶段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求同存异的工作原则与相互依赖的整合方式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因此,转型期的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整合经济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整合政治资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整合多元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5.
教育在现代社会分层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试制度的确立。从考试的形式、内容和结果审视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从考试形式上看,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试有利于保障考试权利的平等。从考试内容上看,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环节中,作为一种"社会炼金术"的文化资本掩盖了教育机会上的不均等现象。从考试的结果上看,考试评价中"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背后隐藏的是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同源同构。 相似文献
16.
政府应该主动介入社会分层过程,强化其对社会稳定的正向效应,弱化其负向效应,力求培育合理的社会分层,以降低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建立开放、合理的社会流动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以利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关注各阶层成员心理健康;加强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朱颖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17-21
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教育制度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复制作用可以看作是已有社会结构在教育制度上打下的烙印;而另一方面,教育也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理分层提供动力。要促进教育在社会上升流动中的作用,其关键在于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功能论和冲突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有两种理论范式——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分别以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论观点以及以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达伦道夫、科塞为代表的冲突论观点。两种范式划分有助于厘清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逻辑,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启示。研究中国的社会建设问题,不能单纯地用功能论或者冲突论去分析,功能论和冲突论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回答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有两种理论范式-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分别以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论观点以及以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达伦道夫、科塞为代表的冲突论观点.两种范式划分有助于厘清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逻辑,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启示.研究中国的社会建设问题,不能单纯地用功能论或者冲突论去分析,功能论和冲突论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回答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时代条件的一些重要变化 ,使得阶级分析原本正确的一些具体观点需要进行重新的审视 :在强力度的社会调剂的作用之下 ,私有制同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之间并不一定必然地呈现出一种负相关性 ;相反 ,两者间常常会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 ;阶级阶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工人阶级的具体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极分化现象就总体而言已经消失。在现今时代 ,阶级分析理论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 ,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使自身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与时俱进 :由斗争意识转为合作意识 ,由革命意识转为建设意识 ,由“夺权意识”转为“执政意识” ;充分吸取与借鉴当今社会分层研究中有价值的成果 ,使阶级分析同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形成有机的结合 ;在许多场所可以将“阶级”称谓和“阶层”称谓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