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8-92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部分女性也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文学格局有所改观。尽管女性并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但是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反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值得关注。由于存在社会身份和话语表达的差别,女性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作为两位关注女性形象和男女关系的重要作家,女性聚焦、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张爱玲与伍尔夫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他们的女性观有一定差异,但在探寻改善女性命运及和谐的两性关系方面又存在共性。比较两人代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和命运,分析其女性观及其成因,可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以及更好地欣赏二者的作品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实现女性自身的价值——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写作要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和谐地利用头脑里的男女双性的特质 ,忠实地面对作为女性的的独特经验世界 ,完整而自由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创造力 ,避开女性写作的一些误区。这是女性作家像女人那样写作 ,通过女性作家的写作来实现女性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同时简略地分析了她对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中后期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女性自我的探索过程中,以王安忆、铁凝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的创作直面女性身体,重写两性关系,审视女性自我,开启了199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多元化深度探索的新局面。重估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重新认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状 《兰州学刊》2007,(7):139-140,135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要以性伦理的颠覆表现为特征.文章试图挖掘这种性伦理表现时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其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反叛之路的必然阶段,一方面性是传统父权和夫权压制的历史起点和症结所在,因此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另一方面对性的独特感受又拓展出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特话语和文化空间,并在这种颠覆中流露了人存在最复杂、最深刻的形而上意义的挣扎,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历史悠久,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可见到若干女子的作品.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古代女性创作的成就确实是难以与男性作家相比并的,与这种情况相联系,过去对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看来,这种研究还是有不少工作可做。本文就试图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背景上,对女性文学创作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菜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在文学创作、爱情与信仰危机的三重困惑下展现了西方社会中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8.
二战对英国的重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人们信仰的颠覆,对精神生活的打击,并催生出人类生存状况的意义感与价值感的消亡。英国女性文学在经历了二战后短暂的静寂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复苏,并为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文学繁盛奠定了基础。以多丽丝。莱辛、伊丽莎白。鲍温、珍。里斯、艾里丝。默多克、玛格丽特。德莱布尔等女性作家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为例,阐释女性文学在作品主题方面所呈现的丰富多元风貌;探讨英国女性文学走出私人空间,步入社会生活,超越狭窄的个人经验,进入广阔历史时空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因大片国土的沦丧而内迁到西南大后方。内迁作家在三个层面上导致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转变:一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中心的转变,内迁作家促进了大后方文艺事业和抗战文学创作的兴盛,使该地区取代了昔日京沪的文学中心地位;二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热情的转变,内迁作家受大后方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创作的“滑坡”,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热情;三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内迁作家从昔日的激情创作转向对战争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海燕  张启智 《理论界》2008,(7):128-12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女性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潮流,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女性文学逐渐走向蓬勃之时,女性作家群体中却突然产生了一股“异流”,一部分自诩“前卫”、“先锋”的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充斥着性欲望、性描摹等内容。她们对于女性身体的过度关注及对性体验的细致描绘,又体现出她们在创作中心理的庸俗的逢迎情绪,从而使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走入误区。其实,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她们在创作的发轫阶段就迷失了自我,从根本上背离了女性文学展示女性自我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老年女性的书写者。在她的都市地理书写中,她着重描写了四个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地理即:流动音乐地理、日常消费地理、住宅景观地理和记忆杂糅地理。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入手,分别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四个都市地理空间和场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作品中文学与地理相互塑造和影响的互动关系对老年女性身份的确认和影响。这种探讨不仅提供了理解人类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不同方式,而且加深了对都市老年女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彰显了莱辛都市老年女性书写的独特视角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香港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产生和发展.在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代表性文类社会写实性文学、前卫探索性文学和通俗娱乐性文学,侣伦、刘以鬯和金庸分别是其代表性作家,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文化追求和文学创作,分别凸显了香港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适逢国家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专业作家制逐渐解体.打工作家文化资本严重不足,打工文学创作呈现出自发、零散的状态.文章以此为背景,从文学社团、打工文学杂志、文学社区三个方面分析打工文学场域的形成,打工文学获取了与主流文学对话的资本,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历来是建筑在杰出作家的创作基础之上的.正确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始终依靠作家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写作实践,这样产生的观念与理论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观文学及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的概括和作家自身的创作体验的总结与对文学理论创新的回应,共同促进了文学创作观念和理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邓桂英 《船山学刊》2006,(2):111-113
曹丕文学审美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创作能使个体生命得以不朽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作品中的“气”是作家生命精神的寓托的“文气说”以及文学是生命永存的附丽的“诗赋欲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邓玉久 《船山学刊》2002,(4):136-138
时代和社会对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作家的主观态度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年代 ,郭沫若选择随波逐流 ,文学创作紧跟形势 ,粗制滥造 ,乏善可陈 ;沈从文选择退出文坛 ,以潜在写作为后世留下珍贵文学遗产 ;老舍选择求真务实 ,坚持文学自身规律 ,文学创作成绩卓著。在 2 1世纪新形势下 ,作家的主观态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77-81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优秀作家,她以不断开拓和创新的作品成为英国当代最丰产的作家的代表,也可以说是英国战后最具有独创精神的女作家。西方妇女的命运一直是莱辛创作的重要主题,这类作品深入描写了西方女性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通过对女性问题的反映,寄寓了莱辛对女性乃至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深刻思考。蕴含在其作品中的女性生存观可以归纳如下:女性面对生存困境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克服困难,提高生存竞争力;其次要积极进取,思想进步,争取自身的自由和解放;面对男女关系的生存困境,女性不能单纯采取同男性斗争的途径来获得,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和睦共处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家选择了文学这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不只是出于审美或艺术的理由,而且也是因为,文学创作本身体现了人的公共生活和行动特征.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生活、介入与他人共同生活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她的作品对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胆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和"双性同体"思想,并深刻剖析了女性受压制的根源。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借助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对其最具特色的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性别的改变、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