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志平 《学术界》2023,(3):170-176
索绪尔书稿《论语言的二元本质》中所体现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语言可以归结为几组二元对立,语言质体是由形式差异和由此形成的意义差异所构成的负性统一体;(二)语言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区分,是由语言事实决定的;(三)语言符号不具有正面的肯定的性质,它的价值是什么,不是由自身的性质,而是由体现为形式与形式之间、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差异的负性原则所确立的,是由符号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关系所形成的系统性决定的。与通行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相比,索绪尔《论语言的二元本质》中对语言符号性质的阐述更加深刻而系统,是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2.
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及象似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重新审视语言符号的属性,得出的新结论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语言符号的属性,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语言符号的属性而已;就语言的单个符号而言, 任意性仍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但在复合词和派生词及语言组合关系及句法关系上,语言符号具有高度象似性。象似性与任意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反映认知,认知反映现实。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意义是体验的;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反映认知,认知反映现实.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意义是体验的;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如下三方面对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一、罗素分支类型的启示;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提出;三、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试图阐明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在现代悖论学说史上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其理论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黎爱丽 《南方论刊》2009,(3):107-108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就是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语言,包括眼神、表情、手势、举止风度等。体态语言先于有声语言,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前,它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后,它是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英国心理学家谢尔·阿盖依尔等人在1970年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当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而且非语言交流对交际的影响是语言的4.3倍。  相似文献   

7.
董爱智 《河北学刊》2012,32(4):206-209
分析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义、语用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交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难以突破的间性:一是符号的异质性;二是主体势差;三是情境的适时性。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语言间性在交际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符号学问题,但是,如果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它存在的合法性依然脱离不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不可否认,语言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的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变异、语义错位、日常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和话语相关性减弱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阻。因此,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寻求话语空间的扩张,建构一个一元的语言沟通渠道,是话语主体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研究的目的是陈述和表达,这需要语言和概念.语言具有四个内涵:表达、符号、指称和意义.概念是一种人工语言,它的主要特征是符号性和指称性.符号的特殊性使概念具有了限度,这产生了不可通约性困境.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追查概念符号的本原和基础,从而获得真知;另一个是在上述基础上大胆地使用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由此产生新概念、新思想.这个过程便是哲学史.  相似文献   

9.
利科的语言哲学观可以从三个方面的特征来描述.首先,利科的语言哲学观和利科的行动哲学现有极为密切的理论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在行动和语言的关系中把握利科的语言观;其次,利科的语言哲学观具有一种鲜明的层次性,即作为语言自身形式特征的符号层,作为行动的例示和刻画模型的话语和文本层,以及作为对行动的模仿的叙述层;最后,利科的语言哲学观分别吸收了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的一些观点,具有一种典型的中介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符号的价值同一般价值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语言符号价值存在的前提是语言具有任意性和规约性。语言符号的价值存在是语言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语言符号的价值实现问题就是从价值存在到意义。语言符号的价值就是从意义到价值,再到意义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两个要素:人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定义,这使得性权力伴随着语言符号的差异而不断的变化与修正。语言符号是产生权力的根源,女性性权力正是基于此而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在研究女性社会属性这一问题上。试图通过引入语言符号来对性权力做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知:语言符号如何介入性权力而使得其产生。在伴随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语言差异是如何对性权力造成影响,在现代社会,语言符号又是如何改变女性性权力被压迫被剥夺的事实,社会性别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性权力的转化,而性权力的转化又是怎样通过语言符号差异的体现。成为了本文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迷信是一种独特语言现象。当人们认为语言符号同客观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时,语言就具有了某种超凡的力量,从而产生了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语言迷信现象中的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选择语言作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实现意愿的手段和交际模式,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界多年来一直讨论的焦点问题是,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还是理据的?从历时的角度、从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的角度入手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两种同等重要的基本原理,它们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在语言系统中互动分布,共同构筑了人类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符号,图像是虚指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的。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6.
文本中存在着大量承栽文化信息的语言符号和副语言符号。翻译界的“归化”与“异化”、“忠实”与“叛逆”争论不休,使得这些符号的翻译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而拟定的翻译标准,对文化信息符号的翻译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定义,这使得性权力伴随着语言符号的差异而不断的变化与修正.语言符号是产生权力的根源,女性性权力正是基于此而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在研究女性社会属性这一问题上,试图通过引入语言符号来对性权力做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知:语言符号如何介入性权力而使得其产生,在伴随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语言差异是如何对性权力造成影响,在现代社会,语言符号又是如何改变女性性权力被压迫被刺夺的事实,社会性别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性权力的转化,而性权力的转化又是怎样通过语言符号差异的体现,成为了本文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共识中又有不同。对语言进行哲学思考,可使人们从本体论上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从其不同的语言观认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不是思想的声音记号和工具,而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无意识的集体心理,从而构成了思想得以可能的先验基础。语言有着不同于"思想的逻辑"的深层道理。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把思想与事物的外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对立,而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决定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的对立关系,从而语言的理性把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还原为思想想象现实的"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现代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基础,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则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语言符号是否具有任意性一直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年来出现了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甚至排斥的趋势。从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入手,认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也是有理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