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雄的历史哲学与人物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虽无史学专著传于后世,但他曾经续修《史记》,历史知识相当丰富。扬雄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他十分注重“时”的观念,并从哲学高度深刻论证了社会历史和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因革、损益的发展变化过程。他还提出了“立事”、“品藻”、“实录”的史书体例及著述原则,倡导“立政中和”、“为政思”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扬雄关于当代人物的简要评论,直接对班固《汉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学生评论历史人物的意义自从有了人,就开始有人类历史。讲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都离不开讲人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教历史应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讲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但历代的杰出人物,帝王将相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当权者决策者,也都是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历史发展中,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开始接受媒体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历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谈历史人物占有较大的比例.张学良评论历史人物,既不像一般政治家那样强调政治,也有别于学者的咬文嚼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他注重实际,评论人用事实来说话;他强调做人,看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标准;他认为兼具雄才大略者,才能得天下.张学良对中国近代史上诸多人物的评论,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论断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完成,“世界历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即:交往实践是实现转变的内在逻辑;发展壮大自己是实现转变的根本;“走自己的路”是实现转变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关于卡普兰教授在“历史解释”中所提出的一个论点,我想不是用批评的方法,而是用解释的方法作一论述。我要讲一个故事。假若历史始终是以实例来讲授的哲学,那么这个有关文化史起源的故事,也许就能说明历史的这个作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物的类型及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是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时当地”标准和“现实需要”标准两种主张都是片面的。而要解决这个重要的老问题,关键性的一个环节是将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情况,然后结合不同类型和情况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另外,有必要重新认识与评价标准相关的列宁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在过去被人们误解了意思。  相似文献   

8.
试谈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分歧颇大,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外,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因此,要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标准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建国后史学界曾有过几次讨论。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史学工作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结合电影《武训传》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结论 写“中间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不一定有了历史的结论。今天虽已没有人专写“中间人物”,也没有人提倡“中间人物论”或者批判“中间人物论”了。但人们对“中间人物论”的认识并不一致。这个问题的“自生自灭”,倒是生活为它做出了结论。正如任何事物一样,生有生的依据,灭有灭的原因,我们仍有必要对“写中间人物”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主张进行一些历史的思考。而要进行历史的思考,就要先探求一下它的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研究全球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是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一种新境界 ,这就是要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世界历史 ,注意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性的把握 ;二是为观察社会历史开拓了新视野 ,这就是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 ,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 ,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 ;三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这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 ,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与实践,包含着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体现了“历史的方法”与“实验的方法”的有机结合。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期,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开始用发生学方法来理解“历史的方法”,而发生学方法又与“实验的方法”相贯通,这就为胡适将文学革命中“历史”与“实验”两个面向整合起来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通过发生学的方法的运用,文学革命就成为对历史上白话文学的自然趋势之有意识的控制、引导与实验。发生学方法不只是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贯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过去”与“实验/未来”这两个面向,从而保证了胡适文学革命主张逻辑上的自洽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让胡适得以在传统中发现和体认现代性的因素,为其“中国的文艺复兴”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哲学关于“历史解释”的方法论思考周建漳尽管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在各种思维水平上对自身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但是,历史解释(HistoricalExplanation,也可译为“历史说明”)本身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加以全面反思...  相似文献   

13.
"成王败寇"这一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以"历史作用"标准出现,最为公认并被普遍采用,其主要内容是历史进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人民利益、社会需要等。它是以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作为评价的基本尺度或首要准则。这种标准的片面运用,导致了在事功判断与道德判断、人类历史中物质与精神、历史人物现世成功与历史成功等关系问题上的偏失。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充分估价道德评判的重要意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克服"成王败寇"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思想,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基本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把握社会历史,合理引导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其内涵包括: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联系与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世界历史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历程;其方法论意义是:批判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方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历史方法与价值目标相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国语》作为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其内容包含有大量对人物忠贞奸佞,美善丑恶的评价。《国语》对人物评价标准是较为严格的,其涵盖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明礼、遵礼、重信、恤民、俭、敬、让、咨等等。《国语》评价人物标准的主体是礼,礼是忠、信、仁、义、俭、敬、让、咨等标准的统帅,而忠信等则是礼的载体,礼的组成部分。《国语》本身就是用以礼治国、以礼修身的礼学思想贯穿全书的。  相似文献   

18.
当思考历史研究与人物研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时,首先必须参考的也许是纪元一世纪后半期至二世纪初文笔极其活跃的普卢塔赫的见解。他在古希腊与罗马双方的政治家与军人中挑选出具有较相似性格与作用的人,一对一地将他们双方的生涯作比较,写出了《对比列传》,并由此而闻名。在西方,著名的传记较受人们的欢迎,其程度仅次于经典著作,其中就有亚力山大大帝与罗马恺撒的对比作品。普卢塔赫在亚力山大传的开头这样写道:“当我们在该书中写亚力山大大  相似文献   

19.
“在档案馆中做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中做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做田野工作”可能是“历史的民族志”的三种实践形态。如何更好地融通“过去”与“现在”,并对“制作历史”进行知识论反思,是“历史的民族志”实践所面对的方法论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纠葛,使国内学者对"自由主义"及其文学派别的定位和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本位"向"文学本体"的回归过程。对"自由主义"概念的认知偏差和多元阐释塑成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多重面孔,使之成为一种颇耐人寻味的研究现象。文章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端、命名及其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关系、"文学自由论"产生的根源和流变过程,以及当下研究中"泛自由主义"的过度阐释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究和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