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监管法律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创新与完善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监管法律制度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开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在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监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加强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监管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监管者权责,建立国际监管协作法律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外资银行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文章对引进外资银行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引进外资银行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与阶段性措施;监管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对外商独资、合资的银行监管薄弱;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开设限制不严;外资银行缺乏自律机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所需要的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文提出,珠江三角洲引进外资银行应与珠江三角洲的金融发展、金融体制的改革相适应,建立一整套对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状况、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风险大小的衡量方法,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权利应与其义务挂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有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监管、资本金管理、税收管理等。其不足是:1.金融监管目标错位;2.对内、外资银行的监管表现为“内紧外松”,人为构筑了不公平竞争;3.监管法律不完善。之所以造成这些问题,首先导源于重权力、轻法治的传统法律文化背景;其次,外资银行金融监管体系目标混乱亦是重要原因;再次,应归因于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不合理;此外,还与执法者法律意识水平不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离岸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制度。目前,我国离岸金融法律监管出现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妥善予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可从强化对外资银行监管力度、明确市场模式、明确离岸业务强制退出制度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是提高我国金融话语权的关键环节。离岸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机制,离岸金融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逾越的步骤,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离岸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市场准入监管、业务经营监管和金融谨慎监管等。研究美国离岸金融监管的实践,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将监管的范围扩大至外资银行,加强离岸金融从业机构市场准入和过程性监管,同时健全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监控体系是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监管效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业的国际化、自由化及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要求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文从法律角度对此课题进行探讨,认为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是关贸总协定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也是我国金融立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要求。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许多法律难点亟待解决,无论是金融界,还是法律界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WTO的加入会激化金融业的竞争,我国中资银行的存款、贷款业务会受到影响和冲击。而且,外资银行还会争夺风险小、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业务。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上,必须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促进中资银行的公平竞争;在宏观层面上,必须完善宏观金融法规,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开放,中国金融业如何面对“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机遇与挑战,近日专家们纷纷对中外金融机构现状与未来作比较。据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司邓红国表示,必须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管理,通过制定法规和修改金融条例、银行法,以确定央行新的监管方向,强化央行的监管手段。一、央行监管要提升“入世”对於中国人民银行来说,影响很大。“入世”对於中国人民银行来说,主要是面临着严峻的金融监管问题。(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进行全面经营後,国内的资金流动会更复杂,资金流动将涉及大笔的人民币、外币,尤其在全球范围来说,外汇一向是难以…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现行外资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其次揭示了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如法律不健全、体系化程度低、监管原则模糊、监管方式规范性和制度化相对落后、法律国际化程度不适应金融全球化要求等,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和数量迅速增长,金融资产快速增加,经济高速发展。本文利用VAR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检验分析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原因,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金融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通过经济发展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鼓励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引进外资银行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又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客观要求。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要求迅速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管理,加快外资银行引进步代。如果说过去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引进管理取得了初步成功的话,那么它只是为下阶段加速引进外资银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根据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外资银行引进管理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引进管理措施就十分必要了。这些措施包括:(1)进一步明确外资银行引进目标——引进外资;(2)按国际惯例管理外资银行;(3)适当放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等。并以管理促引进,在引进中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我国现行公司法对公司设立的规定和现今诸多公司越过高高的设立门槛成立后却问题不断的现实状况,探究我国公司法在价值取向上重安全而轻效率,实施中重事前控制而轻事后监管的原因和后果。从法律监督、公司自治和社会监管三方面提出对公司成立后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的相关建议,力图在公司法中实现交易公平与交易效率的最佳结合,保障公司人格健全发展和社会经济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并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民币汇率的最终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但此次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形成机制。因此,1994年后,我国又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资企业从强制结汇到部分意愿结汇;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等,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引进外资银行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又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客观要求。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要求迅速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管理,加快外资银行引进步伐。如果说过去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引进管理取得了初步成功的话,那么它只是为下阶段加速引进外资银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根据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外诲银行引进管理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引进管理措施就十分必要了。这些措施包括:(1)进一步明确外资银行引进目标——引进外资;(2)按国际惯例管理外资银行;(3)适当放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等。并以管理促引进,在引进中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银行监管法的构建中迈开了不轻松的一步,而且也标志民族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终将在机会相对均等的基础上进行博弈的一个新起点。尽管该法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审慎监管前提下的法人银行与全面人民币业务捆绑出售的做法,至少表明了监管者积极监管的态度与决心。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03年12月济南市就与福州、成都、重庆一起被中国银监会列为对外资银行进一步开放人民币业务的重点城市,但直到2006年12月中国履行对WTO的承诺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济南市仍没有一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落户,这与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的历史地位和城市形象很不相称,而抓紧设立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则能给济南市的外资银行引进工作带来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使二手房房贷业务的竞争白热化。由于外资银行进入后会带来更多先进的金融信贷理念,而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在市场争夺上将使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刚涉足人民币业务之初,四家获得法人资格的外资行就明确提出把房贷作为他们优先发展的人民币零售业务之一。外资银行在争夺房贷市场上攻势迅猛,以期在短期内尽快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18.
程婕 《今日南国》2006,(22):20-22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国百姓也可以上“洋银行”存人民币、办信用卡。对于大部分还没有享受过“洋银行”服务的中国人,我们的经济生活将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记者日前对一些业内人士和外资银行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我国引进外资银行利与弊的基础上 ,指出了我国在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监管经验,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形下,对我国完善外资银行监管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中,应建立与其母国的信息交流机制,并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