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增奎 《理论界》2006,51(10):125-126
本文主要分析了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及其模型,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一种把同一性加入道德领域的建构过程,哈特道德同一性模型认为,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发展被人格、家庭、道德认知、自我概念与实践机会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建构的道德社会同一性和道德自我同一性二者共同影响了道德同一性。研究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青少年道德人格不健全问题越来越凸显.目前,青少年的道德人格主要存在偏执、叛逆、两面、依附、自恋等问题.要解决青少年道德人格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的合力作用,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道德人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 ,在明确人的全面发展、人格、道德人格涵义的基础上 ,着力从重视道德需要、道德认知的养成、道德选择和自由的实现、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对道德人格的培养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格是人性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道德人格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自我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自我同一性则是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可感受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自我在同一性危机时期的不同表现,会映射出最常见的几种道德人格取向。  相似文献   

5.
魏荣 《学术界》2004,(6):191-193
青少年在成为网络社会主要成员的过程中暴露了明显的人格缺陷。我们要确立网络社会道德的主导性价值体系 ,紧扣学校教育环节 ,优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6.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7.
人的道德生命活动存在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部类关系中,个体在这四大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特质,可简称为人格的类关系特质,它们构成人格的四大道德生命因子。个体在各个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行为、向善行为的外显,即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概括地说,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应该是:善待自己,使自己成为人;关爱他人,把他人当作人;扎根大地,与自然同呼吸;心系社会,与祖国共命运。  相似文献   

8.
商业社会中 ,人们通过社会与他人的帮助和服务而生存 ,这种相互帮助大部分通过契约交换关系和商品买卖获得。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由消费者和销售商组成 ,其在市场中实现自我需要的同时 ,也体现了道德人格的实现。道德价值的不可否认的存在 ,消费市场主体的道德基础及道德契约也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虚拟社交中的“道德人设”,是道德主体为了获得社交利益,在虚拟社交空间塑构的道德人格面具。道德人设蕴含着“主我”、“客我”及“真我”的有机互动与相对平衡,在其生成过程中有“应然之我”和“实然之我”的动态博弈、“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构、认知认同与反馈认同的自我统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我”隐藏、“客我”束缚、“真我”露馅可能导致道德人设的虚假、异化与坍塌。强化道德主体的“内生性”以促进人设的道德人格统一,弱化道德客体的“外生性”以避免人设的道德人格虚化,提升道德环境的“纯洁性”以营造表里如一的道德人设氛围,成为虚拟社交中道德人设走向道德合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道德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了价值规范目标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康良好的道德人格养成又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主体,在健全自身道德人格中应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积极追求善的道德生活、努力趋向完满人格和力争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社会,应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良好的道德选择环境,创设培养个体理性、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建立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道德行为评价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  相似文献   

11.
刘志军 《云梦学刊》2007,28(4):120-122
完善道德人格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道德人格塑造重要性表现在道德人格塑造的作用上,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民族道德素质,赢得的人生成功。  相似文献   

12.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新一代是 2 1世纪我国德育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需要对学生着力加强主体道德教育 ,这主要包括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 ,激发主体自我需要 ,培养良好的道德直觉 ,促进理性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4.
荣格原型理论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格原型理论是其分析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理论,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dow)和自性(self)是荣格原型理论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型.基于荣格原型理论,产生了两种类型的道德:片面道德与整体道德.当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对立时,人格处于分裂状态,产生的是一种片面道德;当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融合时,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产生的是一种整体道德.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道德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道德他律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网络道德建设重在个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道德自律可以弥补社会他律在解决网络道德上的不足,可以引导网络主体进入"慎独"境界,可以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建立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机制,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调控.同时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情感冷漠、道德信念缺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要挖掘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体验,以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道德人格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情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情商的涵义,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中情商培育的价值,提出了情商培育的四个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隐忧问题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中,道德社会化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隐忧问题:社会道德教化存在自我冲突和缺乏完善的补偿激励机制,高校道德教化存在内容片面性和缺失客体主体性,大学生价值追求存在世俗功利化倾向.这些问题合成的社会化情景显然不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而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既需要高校针对性地增强道德教化的职能、效能,也需要提出高于高校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采取相应的配套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文华 《天府新论》2010,(1):118-122
道德人格的生成离不开道德实践,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文化实践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的来源;文化超越产生道德需要,文化冲突孕育着道德情感,文化矛盾是道德人格的发展动力;文化理性引导文化人性,是道德人格的评价准则。置身于文化经济时代,现代人对文化具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响,其道德人格塑造应选择本土化的文化立场,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深入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