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曾春海 《中州学刊》2007,(1):175-180
竹林七贤的风姿情调多表现于其饮酒的品味和格调上。中国自古即是一个爱好饮酒的古国。儒家“酒以成礼”与道家的“饮酒则欢乐”或以酒抒情形成了名教与自然的对峙态度。汉代礼法森严,文士多感钳制,即借酒摆脱礼制的束缚。汉魏之际,许多名士即基于不同的角色而对酒的社会规范持不同立场。七贤善饮,亦表现出不同的酒量、酒德与酒品。阮籍的饮酒是全身避祸,是酒遁,有时借酒公然向名教权威挑战,亦借酒发抒率真性情。嵇康喜饮,而从道家清心寡欲立场上更反对酒色,但也认识到了饮酒怡养身心、营造生活情趣的正面价值。相较而言,刘伶的饮酒是痛饮豪饮,他是在借酒所催发出来的原始生命力,使其心灵超脱。如果说阮籍放达的饮酒是有所为而作“达”故得“至慎”美名,阮咸的耽酒虚浮、与猪共饮则是无所为而作“达”,则是一种沉沦。七贤中向秀饮酒态度最为平淡。他对饮酒兼容了儒道的名教与自然,但求中和之理以两全。山涛借酒交友,借酒怡情遣性,他酒量大而有节制,颇像他的为人处世。王戎饮酒有时狂如阮籍,有时又掌握节度似山涛。综之,面对政局的多变和人生的无常,通过饮酒,来提升心境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企求臻于与道冥合、逍遥自适的超世俗之至境,这是七贤及多数士人饮酒心态的普遍写照。  相似文献   

2.
从苏轼晚年有关酒主题的和陶诗中可以看出他借酒为迹,寄情于酒,用酒自适这样的思想轨迹。在酒中,他在消解自己的痛苦,同时体味适意自在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4.
黎族酒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酒类包括Biang酒,椰子酒,槟榔酒,番薯酒等,其用料独特,酿法特殊,酒味奇异,黎族酒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借酒传情,以酒会友,以酒庆典。  相似文献   

5.
生命主题是陶渊明诗文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耕读劳作、安贫固穷、诗酒合一和桃源社会五个部分来探究其生命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分析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因剧情之需要较充分地展现了元人的酒文化习俗,诸如提到瓮头清、羊羔酒、泥头酒、梨花酿、鹅黄酒等名贵的酒,也述及素酒、浑酒、茅紫酒等普通之酒,更具民族特色的是马奶酒和葡萄酒了,这体现了蒙汉结合、中外交融的饮食特征。元剧中还表现了酒文化的诸多功能:结婚团圆喜庆筵宴、或借酒销愁,亦不乏酒鬼酗酒误事而推动戏剧冲突的升华等。还可观照到元人酒肆的分布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翻译陶渊明诗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译者当尽量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文章以汪榕培和方重对饮酒(五)的英译为例,讨论陶渊明诗歌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境两个层面的关学重构。  相似文献   

11.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相似文献   

12.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13.
酒与文学作品历来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将饮酒生活审美化、诗意化却是陶渊明对文学的独特贡献。在魏晋饮酒之风盛行之际,陶渊明虽然也嗜好饮酒,却能去掉魏晋士人饮酒时的狂放色彩,将理性精神注入其中,即使在酒醉之时也能保持足够的智慧与清醒去体会酒中之理,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仅在酒中找回了自我深刻的自然本性,而且将饮酒生活赋予审美色彩,使其人其事在作品中闪烁着理性的光环,从而符合了后世文人尤其是宋朝文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 ,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 ,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生子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死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这是个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相当激烈的时代。陶渊明壮年和中年,恰是中原沦陷,东晋偏安江左,政权依靠大族支持,由会稽司马道子父子当政。司马父子揽权纳贿,把国内政治搞得混乱不堪。当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有王恭、殷仲堪之乱;而广大农民群众亦因不堪封建统治阶级豪强贵族的横征暴敛,发生了孙泰、孙恩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刘裕平定了内乱和镇压了农民起义运动以后,占据荆州的桓玄又乘机叛乱。约在陶渊明三十八岁那一年,司马道子为桓玄所杀。翌年,桓玄废司马德宗自立为楚皇帝,刘裕起兵讨伐,杀了桓玄,恢复了司马氏的帝位。随着他就出兵征讨南燕、姚燕,恢复了北方的一些失地。可是由于刘裕篡夺帝位的野心勃勃,就在陶渊明五十四岁那一年,他竟然放弃了在北方已经收复的失地,引兵南返,杀安帝,立恭帝,接着又将恭帝废作零陵王,第二年,又用一罃毒酒毒杀了这位傀儡皇帝。东晋灭亡。刘裕建立了所谓前宋王朝。陶渊明的晚年,目睹其事。六年后,他便与世长辞了。这是陶渊明生活过来的时代。这是个国土日削、东晋南面偏安,北方被鲜卑等族占领的时代;这是个战乱频仍、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的时代;这是士大夫文人趋浮华如鹜、廉耻扫地的时代。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面,有许多士大夫文人投靠新的统治者,成为新贵;或者“放浪形骸之外”,以药与酒来麻醉自己;或者沉溺在佛禅中,讲清静寂灭。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他的生活道路跟那时一般士大夫文人比起来,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潜的饮酒诗》是英语世界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根源,奠定了英语世界陶学的基调。该文细致分析了陶渊明在辞官归田这一重大人生选择期间面临窘迫生活时的复杂内心世界,认为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其真实形象,"以文立传、流芳百世"才是其创作诗文的真正意图。海陶玮把诗人放入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呈现出西方从"他者"视角研究中国文学的路径,与国内学者因推崇诗人伟大品格进而倾向正面解读诗人作品具有明显的区别,深刻地影响着西方陶学的基调。海陶玮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作品文本解读人物、从互文关照来全面理解诗意两条路径来解读建构陶渊明形象。在其研究基础之上,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陶渊明形象提出了更加丰富而复杂的解读方式,建构了"另类陶渊明"形象。  相似文献   

18.
联想即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在文学创作中显得特别重要。擅长联想,文思敏捷,则内容丰富;反之,思路闭塞,则内容枯燥。脍炙人口的散文明珠《爱莲说》全文虽不足一百五十字,但作者却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一、运用了相关联想。相关联想指的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联想到与此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或事物的一种联想。文章开篇第二句话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这菊和陶渊明就是相关联想。大家熟知,陶渊明与菊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为伴,远离尘嚣,写他“独爱菊…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将儒、道、玄学思想和历代高士等的精神、人格经其"熔铸",形成了自己具有"唯一性"的思想和人格.从"私人领域"的视角来认识陶渊明,是把握其"唯一性"、进而深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9,(9):171-173
随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奴役问题也被提出来了。抗击文明,不是回到纯粹的自然,而是建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于,反抗奴役,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文明的奴役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