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委婉语是人类相互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知和认可,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交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汉英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汉英委婉语交际效用的相似性,如避讳或避俗效用、出于礼貌效用、模糊掩饰效用等;分析委婉语在不同文化中体现的不同特色,如文化习俗差异、语言内涵不同、表达方式差异等。  相似文献   

2.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被奉为高贵之色的却是蓝色(紫色)。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存在的。从地理学意义上说,色彩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黄色与蓝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色彩还具有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汉语、英语、日语中的色彩词“红”“青(蓝)”“绿”都有丰富的感情隐喻。由于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生理现象,从而使得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相同的隐喻;同时又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颜色词在各语言中也有各自独特的隐喻,这里通过对比分析,以揭示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5.
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相似文献   

6.
动物与人类社会关系紧密。动物词汇是最早进入人类词汇系统的词类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具有了文化色彩,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间的巨大差异。论文通过对英汉动物词汇进行对比研究,从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两个宏观层面讨论动物词汇之间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关系,指出对动物词汇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不同文化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认知,有助于避免不同文化间差异所引发的交际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隐喻是语言的一部分,是文化在言语中的集中表现,不同的文化语境下隐喻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能离开文化语境而单独存在。本文主要介绍了隐喻的本质、定义和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分析了隐喻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并且在文化语境相同与不同的时候,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文化渗透无论在文化的共时系统还是历时系统都是全方位的。它具有人类各种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其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9世纪西方民俗学创立,20世纪中国民俗学诞生,分别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关怀"民间",其出发点有着一致性,也有相异之处;中、西方对"民间"之"民"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文化精神也使得"民间"的内涵同中有异;反映在文学领域,西方文学秉承"民间"人文精神,张扬个性、思想自由,文学创作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并表现出自下而上(个人指向人类)的特征;中国文人则始终没有摆脱"民众导师"的立场,自上而下地俯视人间(民间),这一特点主宰着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眉"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美眉"一词是吸收了古语词"眉"构成的.本文分析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并从两个方面对"美眉"产生的语境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演变的探讨,思考以"文化"作为核心概念的相关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而在与社会学之"社会"研究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在人类研究中"文化"与"社会"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一些人类学家焦虑于"文化"概念的被滥用和庸俗化倾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文化概念具有广泛的人类和社会现象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应该提炼出这一特性的学术内涵,即"文化是人类遵照其相应的自组织规律对人类及其社会事物的各种联系,运用信息进行秩序创造并共享其意义的具有动态再生产性的编码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从比喻角度探讨了英语和汉语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同,英汉比喻的异同表现为:选用共同的喻体,反映共同的文化内涵;选用不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选用共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纲领一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二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化纲领都坚持了文化形态的三原则,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位的文化建设任务.两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特质与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礼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会话语用结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以及表达方法。从而赋予“礼貌”一词不同的文化内涵。礼貌本身可以成为成功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礼貌用语常常成为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中西文化相去甚远 ,西方文化常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礼貌”一词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文化中“礼貌”一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以对比研究中西会话语用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侧重。"孝"文化作为精神元素,以旺盛的生命力诠释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由此,探究"孝"文化的内涵,厘清"孝"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重铸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形成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船政文化是福建旅游的重点内涵之一,为了更有效服务福建涉外旅游开发,船政和船政文化的英译是否适宜就显得非常重要。"船政"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空缺词"。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得益于当前良好的国际文化互动关系,"船政"的英译方法最好采用音译。该译法具有简洁性、包容性等特点,能激发海外游客的探索欲望,还凸显了中国外宣的自信,有利于船政文化的海外推介。  相似文献   

17.
发展蓝色文化对青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蓝色文化是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内部动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然而,青岛的蓝色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为此,要加强青岛的蓝色文化建设,就要发掘海洋文化遗产,奠定打造蓝色文化名城的基础;加强蓝色文化教育,完善蓝色文化传播体系;做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打造"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统筹规划,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青岛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英汉习语具有内在的、深层的文化内涵。由于语言文化特性的不同,英汉习语具有意义上的相似性,表达上的不同性。如果不了解习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读懂与之相关的语言所包含的意义,也不可能正确地表达。因此,只有了解习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的认识偏差是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混淆了文化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文化争论中普遍运用无限上纲的方法以及对文化战线的总体认识存在明显偏差。深刻把握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的认识偏差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相互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