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隆中对》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之作。《隆中对》系统地为刘备政治集团谋划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路线和立国之策。诸葛亮提出的兴汉成霸的战略目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但对荆州问题的估计不足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重大缺陷,最终深刻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阶级的政治家中,诸葛亮有许多优点,以至身后两千多年,一直为人称道。但他也有严重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重视、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的教训,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借鉴。通览《三国志》,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终于与吴、魏三分天下,极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重视和善于收揽天下之英才。诸葛亮隐居南阳,论地位是个“布衣”,论年龄才二十几岁,但刘备以“帝室之胄”,屈节求贤,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授任军师;他把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罗致麾下,付以重任;他有知人之明,临终还告诫诸葛亮“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识人、用人问题  相似文献   

3.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是个着墨不多、牵扯颇广而不可忽视的人物。他雅号“凤雏”,却是一只短寿的凤,迟迟起飞而匆匆落地,谢世时仅三十六岁。不长的生命使他没有实现自己匡时济世的壮志,而仅仅做了两件大事:赤壁大战中献连环计;为刘备策划攻取西川。但这已使他大露圭角。他的早亡对刘备一方损失之大,仅从“诸葛亮痛哭庞统”一节描写中便可看出:  相似文献   

4.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不知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的鼎鼎大名。将关、张、赵、马、黄五人首次放在一起,统称五虎将,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那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文武百官的时候,敕封这五人为“五虎大将”。第七十四回则在他人口中又说成“五虎上将”,民间一般都称为“五虎上将”。 这五员虎将追随刘备的时间早晚不一。最先来到刘备身边的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其时刘备还只是个白丁。本书第一回是这样描写他们三个人结识过程的:黄巾起义军来攻幽州,太守张榜招兵,刘备“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曰:‘大丈夫不与  相似文献   

5.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才能非凡,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中却严重忽视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成了导致蜀汉先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在短期内就帮助刘备把军队由寥寥千人扩大到数万之众;同时他又出使东吴,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首次联合,取得了对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进而,他又辅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了蜀  相似文献   

6.
“捧不起的‘阿斗’”这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有人还把“阿斗”作为愚蠢的最佳代号。“阿斗”,何许人也?即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之子刘禅的乳名。长期以来,刘禅被人们称为“捧不起的阿斗”,细细考究,其实不然。他虽然并没有多少雄才大略,但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昏庸、无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要不然,他怎能在位40余年呢!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在刘备集团中寄托了人们的治国理想,这一理想与儒家学者所设计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即君臣之间"同休戚,共祸福",君民之间"秋毫无犯"。在"忠"与"义"的关系上,《三国演义》的评价标准是双重的、不确定的,带有乱世的某些特点。在三国争雄的过程中,刘备集团一直势力最弱,其重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以"仁"为本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魏延并不是刘蜀集团中的阴谋家和叛徒,相反作者从一开始就力图将他塑造成一位忠肝义胆、勇冠三军的英雄。作品中叙述了大量的表现魏延英雄主义精神的事例,例如他初登场时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而不顾生死力战强敌;在斜谷口的战斗中他将曹操追杀得丢盔卸甲,并射掉曹操的两颗门牙等等。作者在描绘他英雄形象的同时还采用隐晦的笔法展现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努力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悲剧典型。本文着重阐述了《三国演义》作者的创造初衷并深人分析了作品中魏延形象的上述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韩冉使魏是在孙权袭取荆州,蜀吴联盟破裂,刘备准备东征收复失地的背景下,秘密交通曹魏的军事外交。韩冉使魏成功,刘备东征免于两线作战,在以后六七年间蜀魏道路开通,双方展开互使和商贸往来以及书信对话等活动。可见韩冉使魏是蜀魏关系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在三国时期激烈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中,不但蜀吴、吴魏有过合作,而且蜀魏间也有过修好往来,所谓蜀魏无交、绝交,只有对抗的蜀魏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赤壁之战以后,荆州的归属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孙权将荆州部分土地借与刘备,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立足,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借荆州"的历史公案,千百年来多有争论。事实上,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只是"借"了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及其附近的城池而已,并非"借"下整个荆州。刘备通过借荆州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暂时遏制住了孙权在荆襄一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北进中原和西图川蜀的基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实现了制衡内外的两大目的,一是维持了孙刘联盟,把长江中游防卫曹操的重担转嫁于刘备,自己全力以赴抵抗曹操在东线的进攻;二是假刘备之势遏制了周瑜势力的发展,实现了其控制内部文臣武将的目的。曹操通过撤出荆州实施了渔翁之计,借刘备与孙权自相攻伐之际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借荆州"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谋略博弈,也是刘备、孙权、曹操实施权势制衡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杨玉圣 《云梦学刊》2005,26(1):17-21
刘宗绪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良师,他真诚地关爱和帮助学生和同仁,他具有幽默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写的人”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维江 《社会科学》2008,(1):143-154
知人论世,要评价后来的张之洞,应该先了解"清流"张之洞."清流"时期张之洞的交友方式和政治行为,已经表露出他的志向,在于官场速化,而不是其他.他不具备一个划时代人物所应有的人品和理想主义精神.这样的人品和政治抱负,决定了他是旧体制的维护者,而不是新时代的开辟者.  相似文献   

13.
《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与以往完美的侠士形象颇为不同。除了拥有侠士行侠仗义的共性,他还具有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同时他的身上还有争强斗狠的一面。白玉堂亦侠亦盗的矛盾身份对于他涉足官场是不利的。然而期望建功立业和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在白玉堂脑中扎根。他用生命诠释了侠士行走于江湖、朝廷两条道路的不可能性。性格上的缺陷、盗贼身份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共同造成了白玉堂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在金末元初文坛,刘秉忠是一位特色独具的文人。他身为忽必烈政权中重要的辅佐之臣,长期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他不仅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词中处处洋溢着道教文化与情怀,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作家中,晁补之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的辞赋作家和辞赋研究家,其成就主要在骚体的创作和楚辞的研究方面。晁补之的辞赋观颇有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屈原的作品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将其视为道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创作楚辞也不单单是文学创作,而是在发扬忠君的精神。他的辞赋很少涉足现实政治内容,而是着重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和同时代作家的辞赋相比,他的辞赋哲理思考的成分要少些。晁氏赋作长于罗列词汇,铺张扬厉;善于谋篇布局,追求萦纡曲折的结构。他还擅长模仿,对前人、别人的辞赋往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6.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09,30(1):21-28
刘师培身处清末民初.其学术亦由传统走向现代,终归完成了现代蜕变。刘师培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左传》学多承自家传。刘师培治学试图纠合传统学术分歧,等视经史、平分今古、持平汉宋、会通中西,但是随着现代学术观念与学科的建立,他的努力最终并没有结果。综其一生来看,刘师培在论学上力求会通,但有时将彼此互异的东西纠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融而未化是其特点。在生命晚期,他沉浸学术之中,在学术上逐渐走出经学误区,走上了学术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赵思运 《齐鲁学刊》2006,3(4):92-97
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间,何其芳的精神人格经历了一个体制化的转型过程,但其作为诗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彻底删除,我们在考察何其芳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时仍然会发现他的体制性人格背后被压抑的诗性文化基因。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诗性人格一方面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方面表现在他的诗歌评论和文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尤利西斯》中语码转换的文学意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姆斯·乔伊斯的巨著,被誉为“天书”、“奇书”的《尤利西斯》中大量出现语码转换,成为该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语码转换在《尤利西斯》中以两种形式出现:人物思想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和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一反传统小说中作者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意识活动的作法,乔伊斯将自己隐于人物背后,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和会话,借助语码转换手段,真实揭示了人们意识变化,在呈现斯蒂芬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语码转换在发展文学创作手段和改变传统阅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喜儒 《阴山学刊》2011,(3):100-102
屈连璧先生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堪称学术楷模;屈连璧先生身正学高,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屈连璧先生亮节高风,堪为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20.
元代名曰沙剌班者较多,且出自不同族源。但因重名之故,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与修《金史》、卓具才华的是唐兀氏沙剌班,取汉名刘伯温,与时人常有诗文交谊。曾任帝师和奎章阁大学士、位高权重的是畏吾儿氏沙剌班,《元史》中对此人记载较多。此外,《书史会要》提到的善写大字的蒙古氏沙剌班,与畏吾儿氏亦恐非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