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第一符号系统,标点符号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第二符号系统。既经形成,人们又赋予它更多的社会意念,故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随之延伸。迄今为止,已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符号科学。  相似文献   

2.
语言符号是传统传播、交流和延续的工具,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沟通的主要媒介。传统制约、影响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反过来影响传统。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语言符号系统能够成为主体观念把握传统的中介和工具。而人作为文化与传统的存在,只有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才能获得并改造和超越传统。作者在最后探讨了传统精神与文字符号的关系,肯定了中国文字符号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文献资源共享是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周世珍一、文献资源共享的概念及其形式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情报信息的记录,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形等书面形式得以记载和流传下来。自脱离野蛮时代以来,人类所产生、积累、传递下来的文献,数量极大,汗...  相似文献   

4.
简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连甫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符号体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形式,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符号形式就是语言。应当说,语言是其他所有类型符号的基础,除语言之外的一切符号形式都是人利用语言所创造出来的,离开了语言,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可能。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5.
张宁 《唐都学刊》2006,22(1):125-127
颜色词在各种民族语言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颜色的记录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从生理学角度看,每一种颜色词都具有象征意义;从语言学角度看,文化差异导致对颜色词的理解产生许多谬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颜色词与个人的心态、行为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之间具有深层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
哲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治民 《唐都学刊》2007,23(4):27-3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多角度研究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语言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也必然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言的内容就是该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而形式则是表达这种思想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从而使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信息与表达此种思想、信息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分开,使语言之间的翻译有了基础,一种内容有多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统一的,使内容与形式又难以分开,从而产生不可译现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可译的是内容,内容的不可译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可译的是形式,形式的不可译是永恒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一符号学是由语言学发展而来。鉴于人类对符号的理解是受到其生长地区的文化影响,因而需针对人类运用符号的现象,以语言学理论及符号学理论来分析其民族的生长背景及其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将一切表达形式都视为一种符号系统,符号学探讨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按照符号学的观点,世界上的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事物的一切表达形式都可看做是符号,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化都是符号的组合,同时这些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符号学讨论的重点是符号的形式及其代表的意义。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 0世纪60年代的法…  相似文献   

8.
色彩是造成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写诗者善于以色达意,是一项高超的语言技巧。但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的局限性是颇大的,不仅难以反映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并且远不如绘画色彩逼真可见。它只能用抽象的色调作符号性表达,如“最是橙黄桔绿时”或“紫陌红尘拂面来”之类,虽也能传递些色彩信息,但毕竟只能给读者以间接的色感。所以要通过语言造成色彩感,诗人就必须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才能提供给读者以丰富多姿的色彩美。为解决用抽象语言符号表现生活色彩的局限性,诗人们进行…  相似文献   

9.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传情达意的符号.作为符号,二者都是外显的,语言是“声”,文字是“形”,它们必须正确、清晰才能传达内涵性的东西,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对于语文的学习必须从摹声仿形入手,这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递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语言三大要素,社会生活中的概念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传递进行。三要素中词汇的演变为最复杂。而词汇又由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组成,“义”、“音”的统一体即词。对汉语来说还牵涉符号——字。词亦即字,字义是内容,字音是形式,字体本身是符号。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同音词——笔者),声近义同(同源词),或类聚群分,实已同条共贯。”它即给我们透露了三者关系是复杂的。清代乾嘉另一位大师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指出:“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四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治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  相似文献   

11.
1.1 本文的目的是,把艺术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通讯系统进行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把艺术现象作为一种语言和符号现象来进行研究。这个想法对于只习惯从传统思辨美学的角度看待艺术现象的人,可能是很新鲜的,但实际上,早在十八世纪的鲍姆加通那里,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克罗齐的美学著作中,都曾经指出艺术与语言、美学与语言学具有深刻关系。而在今天,现代信息科学中所应用的“语言”概念,其外延比过去大大拓展了。所谓“语言”是指什么呢?语言就是用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通常所理解的狭义语言(口语)及其文字表现(书面语),都不过是这种广义语言之中的特殊形式。心理学家J·皮亚杰(Jea~n  相似文献   

12.
王汉生 《社科纵横》2010,25(1):96-99
中国早期一个音节一般表示一个概念,也即表示一个词,后用一个字加以记录,于是形成了一字一词的格局。声韵调高度融合的汉语音节对记录自己的文字具有特殊的要求:一个汉字最好纪录一个完整的音节,汉字满足了这样的特殊要求。形声造字解决了象形字等难以尽相尽意的问题以及书面语中同音词难以区分的问题,并使汉字发展成一个严谨而庞大的系统,具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古代汉语一字一词、现代汉语一字一素,这是汉语与汉字和谐共振、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说明汉字一直是记录汉语有声语言的最优秀、最精干的助手。汉字与汉语一起,只应渐变不能突变。  相似文献   

13.
韩宝育 《唐都学刊》2004,20(1):130-133
语言的语义内容与语音形式之间是一种狭义的符号关系。这种原本毫无固定联系的形式和内容 ,在人的现实的协作与交流中完成了一种结合 ,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语言形式。这种狭义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结合有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能指是一种声音形象,所指是一个概念,所指有某种优先性。从词到义的过程看起来相当简单。本文的观点是,词语并不是简单地表明它的涵义,而是引出语言链条上其他的词,正如一个意义本身会引出其他意义一样。词语本身就是关系。语言本身可以成为表现和欣赏的对象,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语言符号在塑造儿童的性格命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须臾不可离开语言,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具有令人惊讶的两面性,它既给人自由,又是束缚人的牢笼。人不需要自我,自我是固定不变的,人一旦有自我就固定了。自身是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不断更新的。所以,使用语言时,不要执著于主体性原则,不要试图垄断语言使用的主体地位,把主体性归还给语言本身,给读者和鉴赏者当主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俞婕  刘洁 《社科纵横》2007,22(11):177-178
英语倾向使用综合型表达法,通过派生词,转类词,和单纯词的使用来表达一个复杂意义,是较汉语词化程度更高的语言。而汉语倾向分析型表达法,多使用短语和句子来表达复杂意义。倾向于不同的表达法的原因与语言形态发达程度,文字类型以及词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旦进入文学创作,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所指的变化和增加,体现在它已抽象为符号.在我国诗文的特定语境下,扇子渐渐变成一种文学符号,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特的符号.虽然"扇"字的字形和发音变化不大,但文学却赋予了它多重所指.  相似文献   

17.
刘悦 《阅江学刊》2011,(3):140-145
东巴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异体字中留存着大量历时发展层面的印记,这些印记为我们研究东巴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增加表音成分、表意成分、指事符号等是东巴文字繁化的主要途径。东巴文繁化的原因多是为了避免混淆、表词精确。繁化是东巴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8.
正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已知汉语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研究商周时期社  相似文献   

19.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其中任意性指的是孤立地看单个的语言符号,其"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而非任意性则比较复杂,它又表现为三个具体特征,即限制性、约定性和临摹性,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符号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而观察到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语言符号的不同特征,相互之间不具有矛盾关系.对语言符号各种特征的理解应具有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马国俊 《社科纵横》2004,19(6):163-164
文字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以其独特的造型功能和长期积淀的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意趣 ,在中国文化史中 ,始终扮演着作为文字交流的实用工具和文人审美的表情手段这两种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科的不断完善和细化 ,作为汉字这一本来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文字形式 ,目前已经成为语言文字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共同关注的对象。从书法文化视角和立场入手 ,是深化中小学写字教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地方课程的逐步开设和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教材的相应配套 ,是深化中小学写字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