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女性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变化与各种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健康女性694例,年龄20~82岁.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FSH和LH,ELISA测定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骨Ⅰ型胶原N末端肽(sNTX)和C末端肽(sCTX)、尿骨Ⅰ型胶原N末端肽(uNTX)和C末端肽(uCTX)、尿骨Ⅰ型胶原交联脱氧吡啶酚(uDPD).结果 血清FSH和LH与BAP、OC、sCTX、uNTX和uDPD之间的关系,采用复合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与sNTX和uCTX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模型拟合优度最佳,FSH和LH与BAP(R<'2>=0.392和0.382,P=0.000)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与uDPD(R<'2>=0.027和0.017,P=0.002)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AP43.0%、OC22.1%、uCTX11.8%、sNTX8.2%、uNTX8.2%、sCTX6.6%和uDPD1.9%的变化是由FSH决定的,LH只能解释0.7%~2.1%的变化,FSH对各种骨转换指标的决定性作用大约是LH的7~20倍.结论 女性FSH和LH水平与骨转换速率有关,血清FSH和LH水平增加者骨转换增加,FSH对骨转换的作用远大于LH,对骨形成指标的作用远大于骨吸收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定所得骨矿含量数值更好的评估骨强度,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提高高危患者骨折风险识别能力.方法 选取吉林省2375例50-89岁体检者运用美国OSTEOMETERDTX200周围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应用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X±S表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50~59岁年龄组OP发生率为9.33%,女性为7.38%;60~69岁男性OP发生率为18.59%,女性为26.26%;70~79岁男性OP发生率为40.00%,女性为55.90%;80岁以上男性OP发生率63.93%,女性为71.42%.结论 提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骨密度及BMC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速度明显较男性快,OP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各年龄组之间OP发生率女性亦均高于男性;T值大于-1的受检者中有5.74%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亦为骨量减少范围,这类人群远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故骨矿含量(BMC)在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密云地区19609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分析本地峰值骨量、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0P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d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检测结果按性别,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结果 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男性0.626±0.078 g/cm2,女性0.507 ±0.063 g/cm2.男女峰值骨量之间进行独立的样本t检验P<0.05,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明显低于男性峰值骨量,男女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男性70岁,女性60岁以后下降明显,女性早于、快于男性.各年龄段前臂远端1/3处桡骨(RADIUS)BMD要高于尺骨(ULNA)、兴趣区的(ROI)BMD,这种趋势反映了前臂远端以桡骨为主要骨的BMD,与总的前臂远端BMD数据相差不多.各年龄段OP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密云地区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明显正相关性,患病率从50~59岁开始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南昌地区20岁以上人群骨量变化规律及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南昌地区576例年龄为20~89岁人群进行腰椎(L1-4)、左股骨颈(Neck)、左前臂(Forearm)骨密度(BMD)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BGP和CTX-I水平,直线相关分析BMD与血清BGP及CTX-I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女性腰椎、左股骨颈骨峰值在30~39岁年龄段,左前臂骨峰值在40~49岁年龄段;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峰值过后BMD逐渐下降.女性腰椎、左股骨颈BMD及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BMD与血清CTX-I水平负相关(P均<0.05),与血清BGP无相关性.②南昌地区50~8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23.4%、女性为50.3%.结论 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年龄段不同,峰值骨量水平也不同;血清CTX-I水平可成为评价骨骼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老年男性中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治及骨折预测提供帮助.方法用美国Lunar公司DPX-L型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对512例年龄大于60岁老年男性腰椎前后位及髋部的BMD进行测定,按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髋部及腰椎各部位的BMD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但在65岁~89岁之间的L2、L3、L4、L2-4出现BMD略微上升.各组腰椎BMD值高于髋部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指导诊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及预测骨折过程中,髋部BMD的测定优于腰椎BMD的测定.而Wards三角的BMD值最有意义,可较早地反映骨量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群腰围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宁两社区1072例研究对象,分为腹型肥胖406例和腰围正常666例两组,测量其代谢综合征主要组分指标,比较两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研究腰围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与腰围正常组比较,腹型肥胖组中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是3.36%,(P〈0.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②腹型肥胖组中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患病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腰围与体重指数呈强正相关(r=0.607,P〈0.0001),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01,P〈0.0001)。结论人群腰围水平变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腰围水平与MS各组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血浆瘦素水平与肥胖程度、脂肪分布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肥胖者(男性52例,女性48例)和71例非肥胖者(男性38例,女性33例)用免疫放射法测定空腹血浆瘦素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对其中19例肥胖者(男12例,女7例),15例非肥胖者(男6例,女9例)经CT扫描测量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面积.通过分析瘦素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瘦素与肥胖及脂肪分布的关系.结果空腹血浆瘦素水平性别差异显著(P<0.001),女性是男性的(2~3)倍;瘦素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男r=0.6772,P<0.01;女r=0.7191,P<0.01),与腰围正相关(男r=0.7384,P<0.01;女r=0.5818,P<0.01);男性血瘦素浓度与腰/臀比值呈正相关(r=0.5556,P<0.01),而女性无相关性(r=0.1871,P>0.05).经CT扫描测量皮下和内脏脂肪面积,发现瘦素与皮下脂肪面积的相关性高于与腹部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结论瘦素水平不仅与肥胖程度有关,还与脂肪分布有关,即与皮下脂肪的相关性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8.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西北五省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1992—2011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并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了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2011年,西北地区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消费;西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近似,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表现基本上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9.
研究陕北白绒山羊体尺指标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产绒量与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应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借助SPSS等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建立生产性能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模型,为陕北白绒山羊品种的选育、羊绒产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1991—2011年间中国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运用OECD脱钩指标法和Tapio脱钩指标法,阐述了服务业GDP、能耗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服务业GDP、能耗和碳排放量整体上呈逐年增长之势;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同步性,都呈下降之势;煤炭类消费的比重大致呈递减之势,而天然气、热力和电力消费的数量和比重却呈逐年增长趋势;煤炭、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比重均占80%以上;历年OECD脱钩因子均呈现出绝对脱钩的状态,并表现为波动式上升之势;历年Tapio脱钩弹性指数整体上也均呈波动式上升之势。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服务业节能减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