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密云地区19609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分析本地峰值骨量、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0P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d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检测结果按性别,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结果 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男性0.626±0.078 g/cm2,女性0.507 ±0.063 g/cm2.男女峰值骨量之间进行独立的样本t检验P<0.05,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明显低于男性峰值骨量,男女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男性70岁,女性60岁以后下降明显,女性早于、快于男性.各年龄段前臂远端1/3处桡骨(RADIUS)BMD要高于尺骨(ULNA)、兴趣区的(ROI)BMD,这种趋势反映了前臂远端以桡骨为主要骨的BMD,与总的前臂远端BMD数据相差不多.各年龄段OP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密云地区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明显正相关性,患病率从50~59岁开始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 绝经后妇女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骨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骨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骨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 妇女绝经后前臂骨骨量丢失规律同中轴骨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测量前臂骨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老年干部前臂远端1/3和1/10部位骨密度(BMD)及血清性激素的变化特点,为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2 309例健康人前臂远端1/3和1/10部位的BMD,其中有492人测定了血清睾酮(T)或雌二醇(E2)水平.年龄范围40岁~89岁,按5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大,BMD、T(男性)和E2(女性)均逐渐下降,OP患病率则逐渐升高.其中男性60岁~69岁年龄组BMD呈快速下降(P<0.001);女性50岁~74岁年龄组BMD呈快速下降(P<0.001),50岁~54岁年龄组E2呈快速下降(P<0.001).在50岁~54岁女性前臂远端1/10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前臂BMD与T水平(男性)、E2水平(女性)的下降呈密切正相关(P<0.01).经年龄标化,中老年男性和女性OP患病率分别为16.57%和44.19%.结论性激素水平与OP患病关系密切.同时测量前臂远端1/3和1/10部位BMD有助于OP的准确诊断.中老年干部尤其围绝经期女性,是OP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丹东地区满族不同年龄组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于2010年9月~12月对732例满族健康人群检测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每10岁为一组,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 满族男性BMD在30~39岁达骨峰值,0.619±0.059(g/cm2),女性在40~49岁达骨峰值,0.527±0.068(g/cm2),之后BMD开始下降.50岁后骨量减少的总体发生率男女比较无差异(P>0.05).但70岁以上女性的OP发病率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性OP的发生与年龄、长期素食正相关,与体重、经常饮牛奶负相关,而女性OP的发生仅与年龄正相关.结论 通过对丹东地区满族人群骨密度的调查有助于建立丹东地区满族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提供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定所得骨矿含量数值更好的评估骨强度,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提高高危患者骨折风险识别能力.方法 选取吉林省2375例50-89岁体检者运用美国OSTEOMETERDTX200周围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应用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X±S表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50~59岁年龄组OP发生率为9.33%,女性为7.38%;60~69岁男性OP发生率为18.59%,女性为26.26%;70~79岁男性OP发生率为40.00%,女性为55.90%;80岁以上男性OP发生率63.93%,女性为71.42%.结论 提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骨密度及BMC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速度明显较男性快,OP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各年龄组之间OP发生率女性亦均高于男性;T值大于-1的受检者中有5.74%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亦为骨量减少范围,这类人群远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故骨矿含量(BMC)在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丹东地区汉族、满族、朝鲜族不同民族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 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周围骨密度测量,于2010年8月~12月对2203例满、汉、朝鲜族健康人群检测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每10岁一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填写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 丹东地区满、汉、朝鲜族三民族骨峰值分别为0.563±0.076(g/cm2)、0.573 ±0.085(g/cm2)、0.518 ±0.100(g/cm2),其骨峰值分别出现在40~49岁、30~39岁、30~39岁三个年龄段.BMD达到峰值后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到80岁以上组BMD最低.40岁以上汉族、满族、朝鲜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无差异(P>0.05),分别为11.9%,10.7%,9.8%.满族OP发生与年龄正相关(P<0.05);汉族OP发生与性别正相关,女性OP发生率高(P<0.05);朝鲜族OP发生与年龄、长期素食正相关(P<0.05).结论 通过对丹东地区不同民族骨密度调查,有助于建立丹东地区满、汉、朝鲜族三个民族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提供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福建地区畲族、汉族健康人群2424例骨密度测定,分析本地区峰值骨量、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诊断、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挠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获得骨密度均值、T评分值及Z值.按汉族、畲族、性别、每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 汉族的骨密度峰值男性女性均在30~39岁之间;畲族的骨密度峰值男性、女性都在40~49岁之间.与国内同类型仪器检测报道不同.女性的骨密度在19岁之前均高于男性,女性在50岁以后不管是汉族还是畲族都迅速下降,到80岁以后缓慢下降.畲族的男性骨密度在50岁达到高峰,到70岁以后才逐渐下降,与汉族的骨密度峰值在40岁之前不同.总体汉族男女性骨密度均高于畲族,尤其在19岁之前的汉族女性骨密度明显高于畲族女性,统计学有明显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骨密度汉族与畲族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可能与生活习惯、种族、生活条件不同有关,但骨密度峰值高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低,提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辽宁阜新地区男性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骨密度值及血清骨转换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前往阜新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男性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29例,另有同一时间就诊的相同地区男性单纯糖尿病老年患者31例,对照组选择同一时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结论健康相同地区老年男性34例。三组对象均在入选后1周内接受了腰椎骨密度、双侧股骨颈骨密度、外周血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指标检测。结果老年男性糖尿病肾病组左、右侧股骨Neck部位及腰椎L_1~L_4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老年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1,P0.05);而老年糖尿病肾病组外周血BGP和AKP浓度值均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P0.05)。结论辽宁阜新地区老年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着明确的骨密度值下降,同时伴有骨转换指标活跃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在老年男性中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治及骨折预测提供帮助.方法用美国Lunar公司DPX-L型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对512例年龄大于60岁老年男性腰椎前后位及髋部的BMD进行测定,按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髋部及腰椎各部位的BMD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但在65岁~89岁之间的L2、L3、L4、L2-4出现BMD略微上升.各组腰椎BMD值高于髋部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指导诊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及预测骨折过程中,髋部BMD的测定优于腰椎BMD的测定.而Wards三角的BMD值最有意义,可较早地反映骨量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前后对前臂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02例甲亢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分别检测其血清TT3、TT4、FT3、FT4、TSH以及骨钙素(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和无机磷(P)的含量,治疗前后均采用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其前臂骨密度(BMD)值.结果 1、甲亢131Ⅰ治疗后痊愈组、好转组和甲低组3个月至6个月前臂骨密度值呈上升趋势,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的BM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亢治疗无效组BMD与治疗前BM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甲亢131Ⅰ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BGP、ALP、血清C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亢治疗无效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甲亢患者经131Ⅰ治疗后前臂骨密度及其骨代谢指标均有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螺旋CT测量上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为种植体支抗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8年7月至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进行螺旋CT扫描的44例汉族男女性患者,年龄范围20~50岁,要求扫描范围包括上下颌牙齿、牙槽骨及基骨,应用ADW4.2独立影像诊断工作站在CT横断面图像上确定测量部位(切牙区、尖牙区、双尖牙区、磨牙区)后,然后在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上选取自该区域牙槽嵴顶向根方6 mm处为该区骨密度测量区域,获得其唇(颊)侧、舌(腭)侧皮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的CT值.结果 1)上颌骨前磨牙区颊侧皮质骨骨密度高于上颌其他区域颊侧皮质骨,腭侧骨密度最高处为尖牙区,颊侧及腭侧各测量区域之间皮质骨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下颌骨自切牙区至磨牙区颊侧皮质骨骨密度逐渐增加,舌侧皮质骨骨密度亦显示出类似的趋势,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比较同一区域上下颌骨皮质骨密度,除了切牙区皮质骨密度差异不大,下颌各区域皮质骨骨密度均高于上颌同区域皮质骨骨密度,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根据不同区域的骨密度,种植体的设计及植入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邯郸地区部分人群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情况,了解相关影响因素与我市40~70岁健康人群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52例体检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日常行为习惯等因素能够影响邯郸地区部分人群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结论 年龄、BMI、日常行为习惯与我市40~70岁健康人群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该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从事临床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20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者、60例肾功能正常者)的腰椎及股骨端骨密度,并检测生化及骨代谢指标.结果 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的腰椎及股骨端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下降,骨代谢指标中血磷、甲状旁腺素、降钙素、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显著升高(P<0.01),血钙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和骨钙素变化不大.血肌酐水平与甲状旁腺素、降钙素、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呈正相关,其中与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主要表现在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下降,骨吸收活跃程度与血肌酐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镉(Cd)对大鼠骨组织及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中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皮下注射的方法对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进行连续Cd染毒(0~1.5 mg/kg bw)12周,5d/w,收集血样、尿样及骨组织,分别测定体内镉负荷;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骨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基因表达;同时,应用混合酶消化法分离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以不同浓度的Cd(0~2.0 μmol/L)作用24 h以及1.0 μmol/L Cd作用不同时间(24~72 h)后,应用RT-PCR,观察成骨细胞MT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鼠镉染毒后体内镉负荷显著增加,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镉染毒能够诱导大鼠骨组织MT基因表达,各剂量染毒大鼠骨组织MT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结果同样表明,镉作用能诱导成骨细胞MT表达,并随着染镉剂量的增加,MT基因表达也明显增高,特别是在0.5 μmol/L和2.0 μmol/L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0 μmol/L CdCl2作用不同时间后均能诱导成骨细胞MT表达,但表达量并不随锅作用时间而出现明显改变.结论 镉能诱导骨组织及体外培养成骨细胞MT表达,MT可能镉在致骨损伤中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Wnt信号通路与BMP-2信号通路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骨细胞分泌的胞外基质的生物矿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对这两条信号通路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甲骨卜辞信息传播模式有其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大多数甲骨卜辞体现出信息传播直线模式,贞人将预测的信息单向直线式传播给时王;二是甲骨卜辞只有部分卜辞体现了信息传播循环互动模式,贞人与时王各自预测结果的交流互通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对骨代谢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94例老年患者骨密度(BMD),以低于峰值BMD 2.0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标准,比较T2DM(T2DM组)、非T2DM(对照组)及6年以上T2DM(T2DM6年以上组)OP的检出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1)T2DM组骨质疏松(OP)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T2DM 6年以上组OP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MD值减低;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是男性7倍;体重指数(BMI)是BMD的保护因素.结论 T2DM病程越长对BMD的影响越大;T2DM患者的高体重对BMD有保护作用;老年T2DM患者的骨量流失多在数年前已经发生,应注意早期预防和治疗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