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ヽ"最初是作为一种句读符号的身份出现的,其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中。《侯马盟书》的盟辞中业已使用,细小一点的用于句子中间,表示短暂的停顿,相当于今天的顿号、逗号;粗大一点的用于誓辞之末,表示文意的完结,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到了秦代,这种"点"的形状稍有变化,不再写成斜点,而是写成圆点了。到了西汉,点号的使用更为广泛,形体上也有一些变化,有大圆点、中圆点、短顿点、长顿点几种。东汉时期,点号进入了字典和经书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有"ヽ"。熹平石经中用圆点为篇号、章号。此后,点号可以用作着重号和灭除号。到了唐代,点号又可用作校对符号。宋明时期,点号还可以有别的用途。到了近代,可用于着重号、句读号等。解放后新中国制定的第一套"标点符号用法"中有顿点和圆点两种,分别表示顿号和着重号。  相似文献   

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亅)"、"、".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而是标点符号."(亅)"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后来用法日益丰富,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号的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形体有几种变体: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均属"点"的系列.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重文号、合文号.  相似文献   

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 ,而是标点符号。“ ”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用法日益丰富 ,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号的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其形体有几种变体 :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 ,均属“点”的系列。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重文号、合文号。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高度抽象的"符号社会"中,符号化生存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对符号的崇拜和追逐必然使人们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发生变化,产生符号迷狂的精神幻象.符号幻象消解了主体自我的真实需求以及存在的原初意义,把人奴役为非理性的商品符号的狂热崇拜者和追逐者,导致人的精神的沦丧、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丧失,成为被符号所牵引的木偶,悲情的依靠幻象而活.洞穿符号乌托邦的幻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才是超越符号幻象的唯一进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引进学科,符号学核心术语"sign"的汉译必须体现学科术语翻译的简洁、单义和一致性特点,并能准确反映其学科内涵。通过"sign"的四个不同汉译名称的分析对比,"符号"是"sign"的最佳汉译。首先,因为"符号"与所属学科汉译名称"符号学"的形式和内涵相一致;其次,"符号"在汉语中属上位概念,涵盖面广;最后,"符号"与"sign"在意义和功能上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6.
因其他传世本<老子>17章和帛书<老子>相当于该章中的"焉"案"字,为王弼本<老子>18章所无,故二字究作何解,无所参验,也向无达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关章节的"安"字,在证明帛书<老子>相关语句的正确和其他传世本相关句读有误的同时,更在道家的本质上凸显了简本<老子>所具有的定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今天,<甲申三百年祭>①让所有有识之士深刻反思我国历史治乱循环的深刻教训,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找到民主是跳出"黄炎培周期率"的新路.今天,又一个甲申年里,党中央在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农业的基础上,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性;同时,也表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是跳出"黄炎培周期率"新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文"是一种符号形式,体现了人的符号活动功能,展示了人的创造本性.其涵义极为丰富,是采色交错,是杂多的统一,是纹理、花纹,是文章、文辞、文字、文词、文采,是鼓乐,是表现形式、是法令条文,是社会与自然界的现象,是人文、天文、地文、水文,是美,是善,是文德;同时,"文"不是现成的,是"与天地共生",发生构成于终极的构成境域"道",其自身的缘发构成态表征为"自然".  相似文献   

9.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么"字在明清时出现于句末,是公认的语气词,在<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使用频率极高,并基本上发展至现代汉语.在此书中,语气词"么"主要用于疑问句,少量用于陈述句.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或"吗",用于陈述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嘛",表示传信.与<元曲选>及<儿女英雄传>中的"么"用法比较,体现了"么"的用法朝"吗"、"嘛"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标点符号中点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言中的停顿。句号、问号、叹号分别表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表示句子内部停顿的点号有三种:“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部也用分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停顿。”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点号,“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示下文”。各种停顿,长短不同,显示的等级也不同。一般说来,句号、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章的章法有一定模式,因而它可以采用标记性符号来表示,让人能直观地看到它的序列构成。符号刻画主要用于标明文章的层次、段意及记叙方式。这种符号刻画可以用于文章起草之前,作为一种构思的框架,也可以用于范文、例文的分析研究,即通过简明、有序的符号标识,看清被讨论的文章的层次关系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设定历史并非为过去发生史实的真实性记录,述史者的主观个人偏见会影响对过去的再现,所谓历史文本不过是权力的"谎言".历史是人类用来记录族群共同记忆的符号文本,有着符号共同的通性,可以用来说谎.把历史符号还原到符号表意通讯行为过程中去考察,它的非真实来源有:主体间性是不诚之基;符号语境导致编解码不一;而符号表意固有的复杂性是内部诱因;符号的中介与渠道也会影响到符解的真值.符号学揭示了历史记忆的谎言功能,为理解新历史主义历史观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5.
"兀儿"是佤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兀儿"成了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佤族人对"兀儿"充满恐惧.但用"兀儿"演奏出来的丧葬音乐却具有抒情、欢快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蕴涵了佤族人尊重自然、客观看待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SK-Ⅱ品牌在"违禁风波"中的符号操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当代"符号战争"的特点和品牌符号的基本构成,并基于日本电通"蜂窝模式"对跨国品牌的符号操作手法,品牌"软实力"的建构和运用进行了解剖.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小说的偏离"泛政治化语境"多是在貌似趋同之下实现的.作为此时期小说之一的<百合花>既有着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即对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大力张扬;同样在"女同志"、"步枪筒"、"馒头"、"棉被"等符号中蕴含着这样的命题解构传统英雄形象与质疑战争,并由此出发,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反叛.  相似文献   

18.
人们用颜色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世情百态,赋予颜色以各种意义。这样颜色就与另一事物发生一种关系,也成了符号。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符号的"二元关系论",这里的另一事物也即颜色符号"所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颜色符号"所指"之差异,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索绪尔以来,自然语言研究向符号研究的转向,语言学向广义语言学的扩张,文本的广义化以及文学文本化,已成为重要的论域.本文以"水"为"论坛"讨论符号、广义语言、文本、文学文本等概念与含义,辨析了能指、所指与实用意义、隐喻意义的关系,符号束、符号多度意指化与文本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以另文对正文加以解释补充的著作形式也是古已有之 ,几乎是与书籍同步出现的。以符号助读或释读也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这些符号至汉时已相当规范 ,汉时已有了句读的记载 ,《说文解字》中有对这些阅读符号的解释。但是 ,以前由于没有见到实物 ,尚难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 ,近年来 ,出土了大量战国竹简文书 ,部分简书上有一些阅读标记 ,根据这些 ,我们可以对早期阅读方式作一些具体分析。上博简《孔子论诗》中有多种墨标符号 ,将它与其郭店简等比较 ,可看出它们的一些具体功能。有一些也体现了作者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