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从1794年法国正式设立师范学校算起,世界教育史上的师范教育,已经有了190年的历史;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馆”算起,我国教育史上的近代公立师范教育,已有了86年。应该说,自有师范教育开始,就有个“师范特点”的问题,也就有人从事师范教育的研究。1915年陈宝泉等创办过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而陶行知先生在二十年代的师范教育实践,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所设的师范院,此后逐渐有教育家对师范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林砺德是现代教育史上比较系统地研究师范教育的教育家,本文论述了林砺儒关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教育实习和附属学校、“人师”的培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求为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但是,学校教育却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现了学校教育之后,就产生了培养师资的问题;由于近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普通教育的较大发展,也就产生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和高师院校。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4月盛宣怀创办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当时,各家对于建立师范教育制度的观点不外两点:一是认为办学校引用西人充当教员则与国情不合,通西学者对中学则无根底,有中学根底者则又懵于西学,“所  相似文献   

4.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一生中,不仅在政治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方面,作出过贡献,而且办了许多教育事业,提出了不少颇有远见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过去研究张謇,侧重于政治与实业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不够。本文拟通过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及其早期发展情况的初步分析,反映张謇教育思想的某些侧面,以期对研究张謇、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起参考的作用,对今天搞好师范教育也有所借鉴。 (一) 张謇是我国最早倡议师范教育者之一,并亲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我国近代之有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创办的南洋公学,其所设的四院中就有师  相似文献   

5.
盛宣怀为奏请设南洋公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创立分层设学、自成体系的办学模式、设置切实实用的课程和五格教育法,并采取公立办学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首立师范院,为师范生自编中国最早的近代教科书《蒙学课本》,认真选聘西方教员,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措施对南洋公学的建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是官商结合的典型,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源头,滥觞于南洋公学师范院,后有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师范馆。辛亥革命后,各省优级师范学堂先后改为高等师范学校。我国的高等师范学堂经历了从依附走向独立,从独立到合并的过程,且在纷纷纭纭的争论中逐渐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大学的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提高教育的学术水平,增强教育的‘“学术性”?如何组织好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教育,提高教育的“师范性”?这是综合性大学提高师范教育水平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师范教育“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是综合性大学面向对世纪,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师范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教师。支撑师范教育的,实际上是两个并列知识体系,一个是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一个是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是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高师教育的现状表现为“非师范化’或“淡化师范教育”的倾向。与此同时,21世纪申国高师教育的必然走向表现出非师范专业渗入高师院校,新老综合大学重现师范教育,对所培养教师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等基本特征。基于此,中国高师教育的改革应着重建立“开放型”大师范办学格局,探求新世纪高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新的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的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不仅受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还受新时代新矛盾的影响,作为承担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重任的地方师范院校,需要突破传统师范教育的桎梏,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新师范”体系。“新师范”之新体现在所处时代、所负使命、所持理念、所构体系和所建评价等方面,“新师范”建设重在创新,是高水平、专业化、智能化、开放化、特色化的师范教育。地方师范院校“新师范”体系构建要在分析时代挑战和内在动力基础上,从顶层设计搭建“一个目标、一种模式、一套质量标准、一系列保障机制”的改革框架,并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时代“新师范”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徐特立同志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一生中既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又亲自参加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特别是在师范教育方面劳苦功高。他在辛亥革命后创立了长沙师范,在中央苏区创办了列宁师范和闽瑞师  相似文献   

11.
一、学科的进展与问题我国师范学校开设“教授法”课已有90多年的历史。1896年大理寺少卿臧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时,内设师范科,就曾开设“教授法”课。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各科都开设“教授法”课。1913年2月,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规程,规定各科在三年级都开设“教授法”课。这个期间的“教授法”课主要是指学科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蒙学课本》中的旧学新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洋公学外院于1897年开始编印的《蒙学课本》,一向被称为近代中国人自编的第一部小学教材。至1901年,该校又有《新订蒙学课本》问世。关于这两部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蒙学课本》一直存在着论述上的歧义,因此有必要从存世版本的考辨入手,结合南洋公学的教育实践,厘清前人与今人记述中的各种错误。两本教材通过《编辑大意》以及课文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新知识观,特别是对于科学常识的普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反省、道德观念的重构、中西资源的配置以及对新学书刊的及时吸纳,也使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晚清的国民常识读本。  相似文献   

13.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又为他心力所注。张謇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从他在世时已经开始,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张謇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张謇创办师范教育的原因、张謇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2月与次年4月,我曾先后赴南通、苏州两地,就王国维(1877—1927)于本世纪初,在我国最早的两所师范学堂(“通州师范学校”与“江苏师范学堂”)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些访问调查。一则追蹑先贤遗踪,以此增进对王国维这位学术大师、近代教育家生平之了解;二则也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创史,试作一番小小的回顾。兹将访查所得,记述如下。一 1903年,王国维在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一年。这是张謇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据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罗先生(按,罗振玉)是岁有粤东之行,会通州师范学校欲聘  相似文献   

15.
正杨家是无锡有名的书香门第。杨绛的父亲杨荫杭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897年转入南洋公学。他曾两次出洋,1911年在北京政法学校任教。辛亥革命后,杨荫杭先后任江苏高等审判庭厅长、浙江高等审判庭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庭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务。除了精通法学,  相似文献   

16.
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科: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17.
岑永杰大学毕业后 ,放弃城市生活 ,毅然回乡任教 ,先后在桂西创办了四县联中、田西师范 ,主持百色南武师范 ,为桂西文化教育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真不愧是桂西民族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师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目前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调整,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中等师范教育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我国低层次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达到了飞跃时期。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教育是师范教育的一部分,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而教育事业又是社会发展事业的一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可是在教育事业中,师范教育处于什么地位?在师范教育中,高等师范教育又处于什么地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人们并不总是十分清楚的。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为各级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师范办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就我国目前而言,师范教育又包含着中师和高师这两个层次,高等师范教育又是整个师范教育的基础。所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怀着赤诚的爱国之情,献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创办的育才学校成为当时的“民主圣地”,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并投身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主张。其中有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仍有着十分可贵的借鉴意义。 一、认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灭亡”,充分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