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故乡以有陶渊明而自豪。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和大散文家。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3.
郝经和方回作为元代追和陶渊明《饮酒》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都是借和陶诗的形式浇自己之块垒。但由于各自人生追求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在对诗酒生活的描写、对功名节操的态度以及对陶渊明精神的取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对元代诗人多层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4.
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园生活以及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具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日隐逸文学的异同——以陶渊明与西行法师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日本古代文学史上都出现过隐逸文学,陶渊明与西行法师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西行法师被称为日本隐逸文学的第一人。陶渊明与西行法师都在隐逸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隐逸动机、所创作的诗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生活于乱世,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从隐逸动机上来看,陶渊明及中国的隐逸者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西行法师及日本的隐逸者则更多是出于宗教上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既是诗人 ,也是哲人。他以儒道思想对待人生和生活 ,发之于诗则形成了一种卓然于一般田园诗人之上的自然平淡之美。因此 ,深刻理解陶诗的艺术境界 ,就必须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青松是陶渊明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陶渊明笔下的松,或表现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象征自己的理想人格,或代表田园生活的欢欣自在,成为诗人精神慰藉的所在,是他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松的文学意蕴在陶诗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变得极为丰富充实。本文以陶渊明咏松诗为题,希望藉由陶诗中松的各种意象探出诗人的真实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9.
从拆除被典律化所束缚的陶渊明形象开始,指出陶渊明建立了一种复调叙述结构,并分析了其创作的类型和陶渊明作品内部的众声喧哗现象,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转型期的标志性诗人。  相似文献   

10.
青松是陶渊明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陶渊明笔下的松,或表现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象征自己的理想人格,或代表田园生活的欢欣自在,成为诗人精神慰藉的所在,是他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松的文学意蕴在陶诗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变得极为丰富充实.本文以陶渊明咏松诗为题,希望藉由陶诗中松的各种意象探出诗人的真实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11.
在清初,陶渊明被诗人们广泛的接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清初文人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本文以他们效陶的现象为线索,试图挖掘这些现象背后接受陶渊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从事田园诗创作的诗人。他以自己的农耕生活为内容,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景物、简朴的田园生活,向我们展现出其闲适恬淡的心境。因而在大部分读者看来,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是"静穆"的。然而,通过运用四层面分析法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加以解读后,笔者认为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大人形象。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自唐宋以降,陶渊明一直是诗人和学者探讨的热点所在。近年来,学术界更出现了陶渊明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左”的,有时却又是右的思潮的影响,在陶渊明的研究中,仍然出现以今类昔,用现成的理论构架去框束古人的倾向。新近读到的王春来同志的《论陶渊明阶级成分的变化》一文(下面简称王文),提出的陶渊明“立场彻底转变”说,就有上  相似文献   

14.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新流派田园山水诗的创始人。在人杰地灵的江南风光中出生的陶渊明,幼年时代就是一个聪明机灵、好学上进的孩子,当时就以写得一手好文章而扬名乡里,很小就立下了大济苍生的美好志愿。成年以后的陶渊明深感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在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发誓永远脱离宦海生涯,作一名返归大自然怀抱的隐居者。对于陶渊明来说,梦寐以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是很不幸的。但作为后人,我们却不能不暗自庆幸,正因为东晋时代少了一个可能跃入高官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诗文开辟了中国古代田园诗一派,这与诗人所生活的魏晋时代的思想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玄学对诗人的影响是很突出的.作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歌传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意识,即避世思想、田园情结和生死超然的人生观,这正好是一种崭新的人文精神.它对后代文人士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性的传播到宋代理性的、哲思的接受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这个转折点,对陶渊明影响史研究和晚唐诗歌研究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至六十三岁辞世,迄未再涉仕途。历来论者们最感兴趣的陶渊明的归隐问题,就是针对他生平中的这一段提出来的。钟嵘最早在他的《诗品》中送给陶渊明以“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过于皮相之论了。别的不说,即从陶渊明之后既有隐逸经历又以诗人见称者来看,情况就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艾米莉·狄金森在隐逸状态下的诗歌创作总是在其分别特定的环境下被激发,即酒后与门后。通过对这两个环境形象的平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他们与诗人特定的心理情绪产生条件反射,使诗人们获得隐逸生活精神支撑力和诗歌创作的心理环境。透过他们各自的历史环境、性别与性格的分析,可以解释他们各自选择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吴绍钅九陈彩娟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千百年来,随着陶渊明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海内外,许多中外诗人不仅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有意学习、仿效陶渊明的隐德、隐趣,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也刻意仿效陶诗,从而使得崇陶、学陶成为中...  相似文献   

20.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王原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以田园诗派的的开拓者载人我国文学史册。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不受过他的艺术影响。李白说:“何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