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与家庭互构背景下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内部夫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探讨。随着“外出打工”家庭策略的制定,夫妻双方的权力分配适应了外出打工的策略安排,适应了双方的性别分工模式,体现了家庭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贞节的结构、演变及其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包含“夫妻之贞”、“从一之贞”和“童贞”三个层面 ;就其产生的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夫妻之贞”到“从一之贞” ,再到“童贞”的发展变化 ;就其关系而言 ,“从一之贞”的提倡进一步强化了“夫妻之贞” ,而“童贞”的大力鼓吹又使得再嫁成为困难的事情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从一之贞”的观念 ,最终有利于“夫妻之贞”的维持。国家提倡贞节的本质在于通过女性恪守贞节 ,履行养老抚孤的社会责任 ,来增强家庭的稳定性 ,最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一个家庭就像一颗枣核,两头尖小,中间圆大。由夫妻两人开始,繁衍抚养孩子以后,又恢复到夫妻两人。但新婚的“核尖”和中老年以后的“核尖”是大不相同的。单就谈话而言,新婚时的无话是“无声胜有声”,中老年无话就是寂寞了。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再婚家庭因种种原因而再次破裂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婚家庭与初婚家庭相比,家庭成员不好相处的矛盾非常突出,但只要再婚夫妻过好下列“五关”,同样能使家庭和睦和婚姻幸福。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规范表达简练、种类概括简易。为确保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适用吻合立法本意,应对其规范内涵、适用规则进行检视。认定合意型夫妻共同债务,应以保护配偶方的“同意权”为原则,若将其“知情”推定为“夫妻合意”,并以此推定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既有违意思自治原则,也欠缺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导致债务性质认定欠缺正当性。认定生活型夫妻共同债务,应注重分析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适当性,并要求债权人承担所借债务已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证明义务。认定生产经营型夫妻共同债务,应同时关注夫妻共同参与生产经营以及夫妻一方经营、另一方共享经营收益的情形,原因在于其均具有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意志。谨慎适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有助于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会做媳妇两头瞒,不会做媳妇两头传。一“瞒’一“传”,虽一字之差,却关系到家庭和睦。 家庭生活中,夫妻婆媳之间最厌恶对方撒谎。的确,谎言像无形的导火索引燃  相似文献   

7.
按理说.夫妻双方由于理财观念和掌握的理财知识不同,会精打细算、擅长理财的一方应作为家庭的“内当家”。但我家采用的是三A制理财法。夫妻二人各自经济独立,包括上小学的女儿在内,三个人各理各的财,并且还都认为自己是理财的行家里手。特别是前几天看了电影《英雄》之后,论起谁是家庭的理财“英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夫妻之间)最需要以下七样东西。 童心 众多国人对一些中老年人喜欢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不理解,甚至斥之为“精神病”。其实,只有童心不泯,青春才可常驻,爱情才可历久弥新。 浪漫 不少中国家庭太注重实际,缺少浪漫。能否浪漫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浪漫的情怀。不要以为没有时间、没有钱就不能浪漫,要  相似文献   

9.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谛:夫妻需要恩爱,夫妻应该恩爱。然而,夫妻要怎样才能做到恩爱呢? 传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不仅生得清雅秀丽,全无俗韵,而且聪明绝世无双。当时同样是宋代大文人的秦观,慕名前去求亲。小妹看中秦观的文字,欣然应允。新婚之夜,秦观正要喜入洞房,却被小妹  相似文献   

10.
“自主性”与离婚:定量与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离婚的自主问题。“自主”概念用于离婚研究还是首次。在此我们提出了自主性的两个层面,以及“复合个体”和“单一个体”的概念。通过对这两个层面和两个概念的分析,我们不仅认识了个人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而且也透视了婚姻家庭中的两性关系。经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相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夫妻作为“复合个体”享有很高的离婚自主;而当夫妻作为“单一个体”来看待时,男性似乎享有比女性高得多的离婚自主。此外,我们还对离婚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刘洋 《天府新论》2017,(3):93-105
中国的婚姻法和离婚法律实践不同于西方既有理论的描述,其一方面遵循“个人主义”逻辑: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权利,确认个人婚前财产的合法性,尊重夫妻双方的离婚及财产分割意愿,举证责任亦由当事人承担;另一方面, 也遵循“家庭主义”逻辑:法律判决考虑保护弱者、照顾子女、赡养老人,调解仍然被广泛使用,是否在婚姻存续期内购买房屋仍是判定夫妻共同财产的因素之一,并且,离婚诉讼当事人在家庭正义观念方面具有一致性。从离婚法律实践来看,中国的家庭伦理在变化中仍然延续。  相似文献   

12.
数据:四成人想重新“洗牌”重庆市婚姻家庭指导中心曾做过一次婚姻质量调查,受访人群年龄在20~55岁,调查内容包括婚姻生活情趣、物质生活满意度、夫妻关系满意度、夫妻沟通能力四方面。对夫妻关系满意度,有33.5%的夫妻表示“非常满意”,27%的夫妻选择“满意”,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17%和2.5%。  相似文献   

13.
王彦敏 《东岳论丛》2006,27(3):188-190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是两个十分重视家庭的民族。两个民族在传统家庭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家庭类型上,中国传统是追求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犹太传统则是倡导“离开父家”、夫妻合而为一并生育子女的家庭模式。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中国传统强调的是父、兄、夫对子、弟、妇的束缚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犹太传统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人伦观。在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是“家国同构”;犹太民族则是“家庭、宗教、民族同构”。  相似文献   

14.
家政四字歌     
人类社会 基于家庭 齐家爱国 兴邦固本 和睦 夫妻二人 家庭核心 情深意笃 互爱互敬 男不尊大 女不卑从 主动调适 情感交融 穷莫易节 富不变心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男女双方家长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家庭的政治、经济利益仍是家长考虑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的共同着眼点;尽管传统社会的家庭以男性为主导,但夫妻双方都没有独立的财产权,以家庭为单位实行个人无私财的家庭共财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财产制度;尽管家庭中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不平等,但丈夫的家内特权是以其承担更多的国家义务为代价,妻子则是以家内无权换取了不承担国家义务的特权,家成为夫妻权利义务分配的基础单位,传统社会实际上依旧实现了男女权利义务的平衡.我们应当借鉴古人对待婚姻的严肃态度,在强调感情至上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婚姻的严肃性以降低离婚率;我们应当借鉴传统社会家庭共财制的优点,对当下夫妻共同财产制下存在的隐形个人财产规则进行完善以维护农村妇女的家庭财产权;我们应当借鉴古人突破家的界限来考虑夫妻双方权利与义务配置的思维方式,将夫妻家庭内的民事权利义务与家庭外的其他权利义务综合考虑,从立法层面真正落实男女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刘蔚 《天府新论》2015,(1):106-111
传统社会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历来是法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家庭纠纷更是为人重视.在传统社会,家庭纠纷在以父母子所构成的家庭关系轴上,主要可以分为亲子、夫妻、子女“一纵两横”的三种纠纷类型.从家庭纠纷的调处主体系统来讲,可将其概括为“两支五统”,即官方调解的县衙系统,民间调解的宗族系统、姻亲系统、乡里系统以及中人系统.而家庭纠纷的调处主要是通过宗族系统和姻亲系统,沿着由“家内至家外”、从“血缘”向“地缘”不断扩展外溢的自洽的差序调解路径而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我们所要继承发展的,自然是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亦即美德部分。在道德原则方面有:①强调家庭整体的和谐与统一。②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仁爱与礼让。③强调治家的勤劳与节俭。在道德规范方面有:①强调“夫妻齐体”,要求夫妻相敬相爱,白头偕老。②强调“父子有亲”,要求“父慈子孝”。③强调“兄弟互助”,要求“兄友弟恭”。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早期的英国是一个家长制的等级社会。在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长,妻子处于附属地位,要绝对服从其丈夫。然而,妇女作为家庭事务的管理者和家庭经济的支撑者,享有一定的自主和权威,同时夫妻之间的情感也削弱了家长制的影响。尽管夫妻之间地位不平等,但妻子并非只是丈夫的附属,而是作为一个同舟共济的伴侣,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发 《家庭科技》2006,(5):51-51
10年前,我与林某结为夫妇。婚后,在他的积极主张下我辞职回家,成了家庭妇女。那几年,丈夫的生意红红火火,夫妻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谁料到风云突变,首先是丈夫生意失败,20万元的银行债务无力偿还;紧接着,丈夫与一年轻女人鬼混时被我抓个正着。尽管丈夫向我表白那是他对我的“惟一”一次“不  相似文献   

20.
陈拓  吴向然 《东南学术》2023,(4):186-196
青年异地夫妻是对数字化亲密高度依赖的人群之一。数字媒介已成为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割裂的物理空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影响。由个体化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技术控制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化亲密关系被简化为亲密的“姿态”;易被“透视”的媒介技术通过“暗示—促成让步—新观念生成”的作用路径赋能数字化亲密,使其向实体亲密关系施放“安慰剂效应”与“黏合剂效应”;数字化亲密难以解决异地“离散”家庭因物理割裂而产生的矛盾,但在个体主义与媒介技术的共谋之下,异地夫妻极易陷入被数字化亲密“操控”的迷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