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育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注意美的感染和熏陶;在不同的课文中挖掘美的内容,进行美的教育;捉住人物的美好情操,领略高尚人格的美;文章形式的美感与内容的美感是和谐一致的。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形式美和情感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物质都不能离开形式而存在,美的事物同样有其美的形式。具体艺术作品也有其表现的形式。主体获得美感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客体的形式。内容更与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容涉及功利,与美感没有直接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美有所论述,“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在形式和谐上引起的美感,情节的内在逻辑要求布局  相似文献   

3.
一美感的基础是美的认识.美的认识和科学的认识有显著区别,它不是概念,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但是,美的认识也不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第30页)美感的认识虽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且始终保留着感性的因素,但它毕竟是以理性为主的认识活动,与感性认识有质的不同.在美感中,人们往往不经过明显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思考,就能直接感到  相似文献   

4.
对称,泛指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诸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当,在内涵上相近或相对。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美是和谐与比例”,对称美应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达·芬奇也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在美的分类上,它当属于艺术美——一种人为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具有社会美的内容,又具有自然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美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之所以是普遍的,不仅因为美的对象在自然界和社会里普遍存在,而且因为一切正常的人都可以成为审美的主体。一个人,只要是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就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而那事物如果能够引起自己的愉悦之感,美感便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美学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传授理论,同时还要进行美的熏陶与审美教育,因此必须摈弃单纯的讲授法,而代之以多样化特别是生动、直观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融抽象于具象,变枯燥为兴趣,以形式促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改变美学课程因吸引力差、课堂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陶冶和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7.
前篇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一在人类文化的领域中、人类创造的事物中,艺术应該是美的,应該是可以引起人的美感的,应該是以它的美給予人美感享受为其本貭的特点之一,这是誰也不会直接否認的。可是說艺术应該是美的,并不等于說一切艺术都是美的,事实上有的艺术是美的,有的艺术却是不美的,这也是誰也不会否認  相似文献   

8.
论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材料、美的形式和美的表现理论初探程孟辉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是在他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自然的经验形态,它始终把美感经验和艺术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题。它虽然...  相似文献   

9.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到处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非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美。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学习科训练才能获得。因此,通过审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能培养人们欣赏和创适美的能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使人类及共生存条件日臻美好。我们知道,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人们读文章的时候,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面前。在语文彩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情感传导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解到美与丑的教育,因此美感教育和语文教学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那么,统竟什么…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这个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着美学究竟用什么观点.走什么道路;关系到美的认识能否是真正对于美的认识,也关系到美感能否有正当的美惑:最后还关系到美学能否成为真正的科学.由于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无论从哲学、美学或文艺理论的历史上看,都没有这样的习惯用语,直至苏联作家高尔基和法捷耶夫才正式用它,但至今作为学术用语似乎还大成问题.有些人明显地批判它,也有些人口头上承认它而实际上否定它.我们既然承认它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认为它关系着美学的能否成为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比较充分的研究,比较切实的论述.才有可能使形象思维的意义得到令人满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伏尔泰指出:“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仍然在每个国家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①伏尔泰的话是正确的,他已初步地注意到了美感的民族共性.美感作为美的鉴赏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都是欣赏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具体反映、认识和判断.作为欣赏主体的人都是社会的人,由于他们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及其与此相关的特殊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这些主观因素的差异性,势必影响到美的鉴赏,从而使美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所谓美感的个性差异.但同时,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又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而存在,必然要受一定社会具体的时代、阶级、民族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那些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而只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审美对象。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是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本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因此,悲剧艺术一诞生就以它无出巨大的感染力呈现在审美领域中。悲剧艺术是人类穷究存在本源并顽强体验生命痛苦的产物,是人类挣扎湍急着企图确定自身存在及崇高价值的象征。所以悲剧的美感常常是崇高美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存遭到了压倒优势的悍然否定却仍以亢苗的活力坚持抗争,直…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是自然性的,是心灵性的,还是社会性的?这个美学问题争论有年而未决。笔者认为,个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同志把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客观性对立起来,好象一讲美的社会性,特别是一讲自然美的社会性,就否定了客观性,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主张美的社会性的同志,其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应着重阐明社会性和客观性、“自然性”的关系,说明自然美中客观性与社会性是否能以统一。本文的目的是想对此作些探讨。(一)自然美社会性的现实前提大千世界,美的事物姿态纷呈,色彩斑烂,概括起来不外两个基本特征:形象性和感染性。前者指的是美具有可供主体感性观照的具体形象的性质,这是构成现实的美的首要条件。后者指的是美的形象在供主体观照的过程中引起美感愉悦,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性质,这是现实的美的实质内容。可见,现实的美的生成有一个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胡和平 《云梦学刊》2001,22(1):66-69
西方哲学家和我国当代学者关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论述,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揭示了美的本质的二律背反的特征,如美的难与易、形而上与形而下,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等.美的本质的二律背反带来了美的表象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美感和如何建立美的判断依据这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从生命进化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美感的建立过程会发现,美的判断依据是生存竞争。这可以从形体与色彩之美、声韵与语言之美、智慧与心灵之美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心灵之美是在人对于人间关系有较多的认识之后才建立起来并随着认识的深广度的增加而变化的一种美感。  相似文献   

17.
文艺欣赏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在这一精神活动中,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事物,会兴起愉快、满足、奋发的感情,会激起追求美好的生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的强烈愿望。好的歌曲、好的绘画、好的电影,都有这个作用。诗歌欣赏,给人的美感更深,起的作用更大。古典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珍品。它,内容包罗万象,感情激动强烈,想象丰富奇  相似文献   

18.
以情感、美感动人是文学之本质所在 ,而优秀的作品总能通过美的形式将读者带入感人的境地 ,所以文学的本质最终归于形式。形式分析应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先弄清文本的语言、意象、情境、情事及其由特定关系组成的结构形式 ,并从此类文本形式分析中发现人的情感思维、心理结构的态势 ,由此心理结构展现人性的历史情态 ,进而把握一个时代人群的灵魂律动 ,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深切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水美是自然美中的一部分,有时可合称自然山水美。它与社会美同属现实美,有别于艺术美。本文从现实美内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层次,谈谈旅游中欣赏山水美与欣赏社会美的异同。一、就审美对象相比较,旅游中欣赏山水美偏于形式,而社会美的欣赏,则偏于内容。任何种类的美,都有其不同的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统一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但是,社会美偏重于内容,如人的美的内在精神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审美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于把握的问题。艺术作为现实美的反映和审美意识的物化,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创造过程中,表现为客观美的对象和主观审美把握的对立统一。正是这个主客观相互对应的审美关系,决定着艺术的特殊对象和内容,同时也决定着审美把握的特殊形式。别林斯基离开了艺术的特殊对象和内容的规定性,单从反映形式上去区别艺术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