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世宏 《老友》2013,(10):71
接到今年第3期《老友》后,我立刻浏览了一遍所有的栏目,《岁月人生》栏目的《爱人助人其乐融融》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认真细读一遍后,深受感动。接着,我又认真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次,都会受到一次教育和感动。这篇文章太好了,主人公何新华的事迹太感人了。她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行为都值得我学习,鞭策我鼓足干劲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2.
读书     
孙夏崇霓 《社区》2009,(14):15-15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即第一遍会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将全书浏览一遍。若有兴趣。则会一遍一遍反复咀嚼。因为只有在咀嚼之中,才能体会到书卷之美。那种超越众生的心灵之美。读《战国策》时读到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仍不灰心、沮丧,苦读数年,再度出山。他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诸侯国联合抗秦。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国形势。读《史记》时读到卫青领一万铁骑直捣龙城,击杀匈奴数万人,重创匈奴根本。  相似文献   

3.
如何开发自己的写作才能呢?我的第一个体会是读书。人是要有思想的,思想是我们的灵魂。思想从哪里来?是从读书中获得。对于女孩来讲,读书一次,美丽一次;对于男孩来讲,读书一次,潇洒一回。我小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了,简直很难读到像样的书。但我在读小学时,竟然读到了破旧的《牛虻》,还读到了《雁翎队》、《小英雄雨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好书。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句话:我无处可去,我无处不在。这句话让我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信仰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也要求学生这样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办不到,甚至个别学生一遍也不读.有一次,一位学生“面刺寡人之过”了,他说:“‘因时而化’懂吗?会用吗?”他侃侃而谈:“现在是八十年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还抱着古人的信条不放,这和‘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每天的阅读就是“砖瓦”,只有不断地添“砖”加“瓦”,才能建造“摩天大厦”。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无非是读书,积累,再读书,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极其简单,书读多了,语言词汇积累多了,写文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6.
品味读书     
在职期间,由于忙于工作,我很少有时间读书,写作更是偶尔为之,每每叹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读书写作成为我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一般不少于3小时,书架上数百册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藏书,我几乎都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7.
放暑假了,爸爸为了丰富我的读书生活,特地从书城给我买了10多本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而且又重新看了两遍,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8.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9.
学英语     
我第一百次发奋攻读那像戒烟一样容易开始的《新概念英语》,而且受人忽悠去找了个班。不仅如此,我把MSN的签名改为"请和我用英语聊天,我就请他吃饭"这样具有诱惑性的语言。于是,收到了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一个出乎意外是,那家在各交通要道和各体育赛场上作遍了广  相似文献   

10.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纠错     
苏洁 《老友》2015,(2):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自小就爱看书,尤其是《西游记》,不知看过多少遍。他的记忆力非常强,读书过目不忘,乃至任人从《西游记》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诵出来。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与翻译《毛泽东选集》工作。一次,在翻译中,钱钟书发现《毛选》中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庞然大物牛魔王肚里去  相似文献   

12.
"学无止境",是我毕生的座右铭。我在求学、教学和治学的历程中,有过广泛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自己的爱好。但是有三件事,一直坚持至今。就是走路、读书和写作。我在60岁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行万里路,读千册书,写百篇文》,概括了我前半生的历程。万、千、百,是精确的数字。细算起来,我在60岁时,已经走过万里路,读过千本书,写过百篇文。但是万、千、百,也是近似、模糊的概念,说明大到一定的数  相似文献   

13.
读书     
今天中午,我拿起一本《课外美文》,我翻开它,就翻到了小玛丽读书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个小学生叫玛丽,她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她的姐姐和那些寄宿生们,看到小玛丽读书的样子十分可笑,他们就在她边上大声喧哗,一次、两次、三次、十几次,但都失败了。一天晚上,他们又想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代魏国的董遇,建安初,为黄门侍郎,做过汉献帝的老师。旦夕侍讲。魏文帝时任郡守,魏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他精通《老子》《左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若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相似文献   

15.
冯磊 《社区》2014,(2):45-45
按照我的经验,会读书的人,一般不是呆子。尤其是,会读历史书的人,更不是呆子。面对厚厚的《二十四史》,你会发现,修史的人中,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有遗老遗少,也有朝廷的顶梁柱和马屁精。有时候我想,单单把这些人的命运写一遍,就是一部缩微版的《二十四史》了。那么,这批人笔下的乱臣贼子与帝王将相,究竟有多少没有被美化过、扭曲过?  相似文献   

16.
小时侯,我并不爱读书,只觉得玩最重要。偶然的一次,一则《皇帝的新衣》进入我幼小的心灵。进入小学,我对书的需求就不仅仅局限于那么几则童话、寓言,我有了新的追求:《堂·吉诃德》、《哈里·波特》、四大名著……它们带我走进了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我常常在皎洁的月光下,尽享书给我带来的无穷快乐;我有时在温暖的阳光下,体验书中主人公的凄惨命运,不禁潸然泪下。其实,让我真正爱上读书的,还是那一次……那次,是暑假,家人带我外出旅游,我准备了一本心爱的书——《老人与海》。可就在出门前,我忘了带上它。当时我并不以为然,只想好好欣赏风…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14,(2)
正2006年我退休后,第一次收到单位给我订的精神食粮——《老友》时,立刻被她图文并茂的版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所吸引。经过两个晚上的挑灯夜读,我把一本《老友》从头到尾读了个遍,连广告都没漏掉。读后,我顿觉神清气爽,对退休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8年来,每期《老友》到手,我都是一口气读完,  相似文献   

18.
常怀感动     
闲暇之余,我又看了一遍《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别样动情。其实,他们的英雄模范事迹,我已经在电视里、报刊上看到过多次,每看一次,就又一次被感动,每一次感动之余都倍受教育。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的偶有所感所作的记录。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对我们治学有很大的助益。古往今来的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相传北宋有一位学者苏子容,对于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一次,苏东坡向他请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我读史按年月排列史实,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月,这样编了两遍,自然就熟了。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摘抄的卡片有五千张。现代作家秦牧曾说过,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其中一个仓库存放的就是作笔记积累起来的“材料”。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读书做笔记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法。它的意义和作用至少有四个方面:①可以加深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从百革园到兰味书屋》一文中说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这是鲁.迅12岁至17岁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地方,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