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皇帝视学是指皇帝到最高学府进行的视察活动。明代皇帝视学仪包括皇帝到孔庙行释奠礼、幸彝伦堂、讲官讲经、皇帝宣谕、幸学隆施等内容。从明代历位皇帝的视学记录及其视学内容中可以看出明代皇帝视学目的是为了崇儒重道和加强对国子监的控制及经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是皇帝专制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结合。宋代官制,是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官制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毫不例外,皇帝盘踞于整座官僚机构金字塔的塔尖。皇帝,与攀附在皇帝周围及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后宫、东宫、宦官、学士院、翰林院等机构,构成了一整套皇帝制度。赵宋皇帝制度,比唐、五代更务实,亦更为坚强。它有效地维护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权,维护着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遏制了后宫、外戚、宗室、宦官对朝政的干预,避免了类似汉唐的外戚与宦官之祸。宋代自太祖赵匡胤至度宗赵祺,传了15帝,统治了305年(不包括流亡政府)。  相似文献   

3.
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政治权力上,官员的任免权及赏罚权受到士大夫们的限制和阻挠;在财权方面,为防止皇帝挥霍,财权归户部和三司,皇帝无权掌握国家财产,皇帝的私人内藏库也要置于朝廷的监察之下;在军权上,皇帝的军事决策并非一人独裁,要经过与士大夫商议后方可施行,有时皇帝的军事决策甚至被否决;在生活事务方面,皇帝后宫私生活也要受到大臣的限制,皇子及皇后废立都需经过士大夫讨论通过,此外宗族事务也受到士大夫的严格监管。宋代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但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无法动摇至高无上的皇权。  相似文献   

4.
正在所有的中国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大多数皇帝的父亲也是皇帝;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朝的睿宗皇帝和中宗皇帝兄弟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父亲是皇帝(高宗李治),母亲也是皇帝(武则天),一个哥哥是皇  相似文献   

5.
论汉代皇帝宗庙设置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帝宗庙作为象征皇帝世袭统治的礼仪建筑 ,它的设置地点和建筑模式与礼仪传统及社会背景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中国古代宗庙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看 ,西汉时期正处于都宫庙制瓦解和同堂异室庙制形成的关键时期 ,两汉与东汉在宗庙设置上各自呈现了皇帝生前自立庙、宗庙异处、郡国立庙和两京设庙、同堂异室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誉,每一个人见到皇帝都要跪拜,皇帝除了跪拜自己的父母之外,实在想不出还要向谁跪拜,可是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皇帝,给自己的贵妃下跪,这是哪位皇帝呢?为什么会跪拜自己的嫔妃呢?这位给嫔妃下跪的皇帝就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一陈后主。陈叔宝是陈宣帝陈顼与皇后柳敬言的长子,后被立为皇太子,其弟弟陈叔陵一  相似文献   

7.
汉代典籍与新出土文献,多见有"宦皇帝"、"官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的记载."宦皇帝"与"官皇帝"的意思一致."宦皇帝"是封建政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宦者,有士人,也有官吏."宦皇帝而知名者"则拥有比一般"宦皇帝者"或内、外朝官员更大的特权."宦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与皇权或封建王朝内、外朝的关系,涉及到汉初上下、尊卑等礼仪与政治秩序的建立问题.贾谊<新书>提出的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成为汉初诸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话语主题".他们不断从儒家等经典文献寻求解决方案,"或叙经典,或明政术",成为当时著书立说的基本主题.这就使汉初诸子文学在撰写与编纂过程中表现出"母题共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皇帝制度之下,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此权力通常也称作"皇权".在唐朝的制度中,法律的制定之外,日常皇权是通过"王言"来实现的,"王言"就是皇权的日常表达式.那么,作为皇帝本人与皇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通过龙朔二年的两件诏书,这里展示皇帝意志遭遇挫折的过程,试图揭示皇帝制度的另一个面向.这对于认识皇帝制度的丰富性,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金(清)崛起的重要战役,萨尔浒之战被清朝历代皇帝所追述,而对于其战争场景的文学表述却各有侧重。《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下简称《书事》)是一篇乾隆帝为记述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萨尔浒一战以少胜多的追忆文章。文章以乾隆帝《书事》为中心,通过比较萨尔浒之战亲生经历者的追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和清帝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皇帝康熙的追述(《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从文体选择、文章结构和文本内容三个方面,可以窥探乾隆帝在《书事》中看似平常的战争描写背后关于维护正统地位、理顺君臣关系、警示子孙及八旗将士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0.
冰焰 《可乐》2008,(7):18-18
用武之地当田种时,英雄与农夫无异。千里马是大臣从草原上找来献给皇帝的。皇帝对千里马很满意,特地为它量身定做了一辆新马车。这天,皇帝出游,决定试试新马车。马车走了不到一公里,皇帝就不满意了。千里马脚力太好,速度很快,马车里坐着很颠簸,皇帝很不舒服。皇帝决定把千里马赏给将军。千里马脚  相似文献   

11.
古罗马从共和制转变为帝制后,皇帝成为帝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早期的皇帝不同于共和时期的执政官,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因而皇帝出资举办宴会的行为也具有了更深层的含义。皇帝们在吃喝享乐的同时,以宴会为平台调和社会关系、维护巩固统治。古罗马皇帝们用举办宴会这一柔性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服饰虽有其自身演变规律,但皇帝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皇帝通过制定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完成对社会进行礼法道德秩序建构的目的;第二,皇帝对近臣的特赐打破服制的等级性,社会僭礼越制现象逐渐突出,个体皇帝的服饰创意成为官民效仿对象;第三,当皇帝的服饰政令违背社会服饰发展潮流时成效甚微,惟有引导加个人魅力方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皇帝处于罗马帝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即使在不列颠这样的偏远行省,通过一定的途径,皇帝仍使自己的权力在居民中实现了合法化。遇到紧急军事情况,皇帝会出巡行省。但了解行省要求更日常的途径是批复来自行省的申诉。在希腊罗马文化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是不死的和强大的,皇帝的所作所为容易突破这条含糊的界限,把皇帝的地位从人上升到人神之间。广泛流行的帝王崇拜集中体现了臣民对皇帝权力合法性的认可。但皇帝统治主要满足于对来自下层的压力和要求做出反应,具有被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史书中常见北宋皇帝在天旱之际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不久即出现天降甘霖的灵验事件,此类事件被史官加以记载,于是今人得以看到大量皇帝祈雨后雨降的现象,古人以至今人对此都大为惊叹,对于帝王而言,祈雨雨降这一事件却有利于加强皇权的塑造。北宋皇帝祈雨雨降的背后却是当时的天文机构将气象或天象信息上奏皇帝,皇帝得以了解未来几日的气象变化,然后选择合适的日期进行祈雨,皇帝在万民仰观之下祈雨成功,无疑会增加帝王本身的神秘感,增强政权的凝聚力,于是祈雨——雨降——万民感呼,皇帝所期望的君权神授的政治宣传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科穆宁制度是1081年阿莱克修斯上台后建立的以皇帝为中心、以皇帝的家族为统治基础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了皇帝家族和军事贵族的统治地位,建立起庞大的皇帝家族对非皇帝家族的绝对优势,为科穆宁王朝前三位皇帝提供了坚实的统治支柱,使他们加强了中央集权,恢复并保持了对贵族、官僚政治、军队和君士坦丁堡民众的控制,最终遏制了11世纪以来十分严重的贵族叛乱和阴谋活动,为拜占廷帝国在1081—1180年出现的百年繁荣局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南朝的皇位更替有着明显的规律,即由藩王或异姓登位的皇帝,其皇位都比较稳固,而由太子登位的皇帝,其皇位多不稳固,而且这两类皇帝大致是交替登位。这种现象与宗王出镇制密切相关。宗王出镇制对门阀势力的兴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门阀士族因为在方镇由府主下降为僚佐,其政治地位也随之降低,而地方势力及寒人则能随着出镇宗王的上台而得势。  相似文献   

17.
皇帝与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处处都投射下皇帝与皇帝制度的浓重影子。因而中国古代历史上象征着国家政权的皇帝和皇帝制度便自然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开创者,秦始皇这...  相似文献   

18.
张志君 《社区》2011,(17):12-13
后蜀皇帝孟昶的“知识产权”知多少 作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文化建设的“二代”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促进后蜀文化事业上那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19.
西夏皇帝尊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自1038年正式立国后,先后共出现过十位皇帝,他们笃信佛教,佛事活动频繁而兴盛。皇帝或皇太后的尊号时常出现在西夏佛经题记当中,在缺乏纪年的情况下,弄清楚每个皇帝的尊号有助于我们大致判断佛经施写、刻印的时间。根据已公布的西夏佛经文献,我们知道了其中四位皇帝的尊号,且每位皇帝还不止一个尊号,这对研究西夏佛教的发展和佛经流传情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秦王朝短命而亡固然有其执政理念、政策体系及六国残余势力等的影响,但它所建构的皇帝理论在政治伦理上存在的缺陷在根本上是难辞其咎的。皇帝制度建构起来以后,秦王朝仍然延续了无限尊崇圣人的理念,并因圣王合一的特点而将帝王摆在了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上,使其能够以圣人之禀赋而率性而为,奉行霸道政治伦理,虽以圣王自居,以救世自命,但在实践中却已是政令日非,民生愈艰,终至于不亡不止。秦王朝的短命而亡,并非皇帝制度体系的缺陷所致,而是皇帝制度体系在政令制定及政策运营的伦理指导上存在根本性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