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主要应是依宪法治国.宪法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深入扎根社会,干预大众生活.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财产权和人权的保护,有利于推进廉洁政治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公正有效的国家税制,有利于公有财产的保护和积累.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 ,主要应是依宪法治国。宪法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 ,深入扎根社会 ,干预大众生活。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财产权和人权的保护 ,有利于推进廉洁政治的建立 ,有利于建立公正有效的国家税制 ,有利于公有财产的保护和积累。 相似文献
3.
新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通过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标志。而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权利,即公民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权利。借鉴各国宪法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应当修改宪法加强和完善公民刑事司法程序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5.
"人文教育"给出了一个问题域,在这个问题域中,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根本性的追问.通过对人文教育与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的关系,以及人文教育的意义等三个问题的追问,人文教育的实质以及整个现代性状况将会更清晰地向我们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和人权理论,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针和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而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几个主要关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个倡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起点,也唯有如此,才不至于概念混乱,目标不清,才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06,自引:0,他引:106
中国宪法应当从“改革宪法”向“宪政宪法”转变 ,作者以此为基点 ,结合 2 0年来的经验 ,讨论宪法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首先 ,宪法之根本法则由以人本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法则、张扬人民主权的政治法则和体现程序理性的程序法则构成 ,蕴涵道统、政统和法统 ,是宪法合法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终极来源和根基。其次 ,宪法作为法律应具有的效力有赖于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 ,但不是宪法的一切内容都要司法化 ;应区分宪律与宪德 ,并按法治的要求加以识别和转化。其三 ,界定违宪主体和违宪行为应以立法模式为主兼及治理模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宪法监督要体现人民主权和程序理性的完好结合。最后 ,宪法是价值法则通过政治法则和程序法则在公共领域里的运用 ,以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 ;宪法改革应围绕宪法核心问题 ,调整好国家权力与阶级结构的关系、国家权力内部的横向、纵向关系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 ;同时 ,转化使用走进权利时代过程中的积极要素 ,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 ,并改进权利体系和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移植这个完全泊来品的过程之中,其负载的许多理念性问题使得该规则在中国产生一些水土不服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比如,确立该规则是否会束缚住侦查机关的手脚,导致刑事司法机制惩罚犯罪目标的落空。也就是说,社会环境的不同、法律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在法律移植过程中如何使得泊来品尽快"本土化",进而产生我们预期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对此,从文化历史背景探讨在宪法权利视角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一九五二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作了理论上的论证,这是对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斯大林这一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讨论,有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规模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次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一次在一九六一年。讨论的内容和争论问题的焦点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一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 相似文献
13.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宪法是基本原则的载体.近现代宪法大都是以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与法治原则为基础来设计国家制度,构建国家权力格局,在政治的稳定运行中保障人权.实现自由.只有建立在四大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宪法才能获得理性与实效性.此外,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宪法四大基本原则彼此之间的关系处理也直接决定着宪法的有效实施.四大基本原则就像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研究宪法基本原则的时候,我们应深入挖掘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4.
把宪法解释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法治的要求。因此,应当在相关的法律中制定出具体规范,通过具体规范的实施,来使宪法解释机关的解释工作走上正规化。由于宪法解释程序的基本原则对宪法解释程序的具体规范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所以,在对宪法解释程序的具体规范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对宪法解释程序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在制定宪法解释程序的具体内容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公正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效率原则,并对这三个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一种权利,但不是所有权利都是人权。人权与其他种种不同性质的权利在本原、主体、客体及存在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准确与清晰地理解人权和其他权利的差异,有利于准确把握人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刘凤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4):12-14
在什么角度和层面讨论共产主义社会有无宪法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宪法本质的问题,如果只站在阶级分析的层面来揭示宪法进而推论共产主义社会有宪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没有其理论基础的;而如果对宪法从其目的和目标层次上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宪法作为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规范政府职能和组织的根本组织大法,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的。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宪法本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38-43
在20世纪的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由于这两大思潮通常以相互攻讦或对立的面貌出现,这就使它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考察视野。其实,作为因应社会政治制度或环境问题的产物,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先天的相通性。在近代中国,受特殊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家们大都在融通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上下过一些功夫。在这个问题上,被公认为中国"自由主义大师"的胡适借鉴和吸纳自由主义的立场,他提出的最极致的主张,是要对这两种思潮作一种价值上的融合,达成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叠共识,以打造出适合中国之需的"自由社会主义"或"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概括阐释,并从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中总结出其特点。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客观要求。最后本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