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祝福》中,柳妈是一个次要人物,对这一人物,《语文教学用书》上是这么说的:“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直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显然,《语文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柳妈这样做是搞恶作剧,是在作弄祥林嫂。其实,我们冤枉了柳妈。  相似文献   

2.
典型形象是指文艺作品中高度概括化的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鲜明性格的刻划,和对祥林嫂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全部悲剧性生活道路的描写,集中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3.
以鲁迅作品《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并从中分析出女性在历代被压迫,歧视,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五十年代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产物,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课里长期使用。为了介绍这个《系统》,吕冀平等同志曾写一篇《简述》,由张志公同志编入1956年版的《语法和语法教学》里边。这篇文章先前看过,最近听说有人倡议修改《系统》,又拿出来重读一遍。现在把一些粗浅的意见写下,以就正于编写《系统》的同志们,并向广大语文工作者请教。不用说,建立系统是不容易的,草创者的功绩应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蒙古语的状态词问题是与副词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词类划分问题。状态副词包括一些什么词?它们有什么特点?研究者们一直有不同见解。那种蒙古语副词和状态副词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在《民族语文》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蒙古语的状态词》一文(以下简称《状态词》),提出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顺便说明一下:《状态词》的某些观点如果同本文有出入,应以本文为准。)王玉明同志在《西北民族学院  相似文献   

6.
在《老妇人和她的猫》与《祝福》两部短篇小说中,莱辛和鲁迅分别塑造了两个病态社会中的边缘人形象——赫蒂与祥林嫂。作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底层女性,赫蒂与祥林嫂在身份与心理上具有相同的边缘特征。同时,因为民族历史文化语境与作家叙事立场的不同,赫蒂和祥林嫂又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谈谈康大叔     
《药》里的康大叔是不是卖人血馒头的刽子手?这个问题近年来有很热烈的讨论;细读原作,此人与刽子手确乎不应混为一谈。鲁歌同志的文章(《也谈“黑的人”与康大叔实非一人》,江西《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综述了五个方面的理由,相当全面,很有说服力。这一方面的争鸣似乎可以结束了。  相似文献   

8.
《语文月刊》去年11期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随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等还摘介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面看去,秦氏所说,貌似有理。深入探究,大有商榷之处。 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完全违背书名原意。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读了《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三期),觉得吕叔湘同志的意见非常可取,语文工作者的确应该讨论一下,把这两个语言中长期存在的麻烦问题加以解决。这里我想对吕老的意见作一点补充。吕老说,可以把“的、”和“地”合并,只用一个“的”就行了。这个想法我很赞成。因为诚如吕老所说,区别使用它们没有什么必要,人们不致于因为只用一个“的”而分辨不清定语和状语,或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中祥林嫂及其周围人们的“笑”,是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蘸着祥林嫂的血和泪写成的,展现了祥林嫂的性 格特征和其必然的悲剧命运。这些“笑”是作者的客观描绘,揭示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反义词?反义词的特点是什么?的确是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钱倚云同志发表在1982年第11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反义词定义的刍议》一文,就几位专家的著作以及我和高文达同志合写的小册子对反义词的几种定义提出了质疑,最后拟定了如下的定义:词汇意义相反或相对、内部结构和语音形式相一致的词是反义词。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定义,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被定义事物的主要特点,并有利于人们辨识被定义事物,如果这个看法是对  相似文献   

12.
一 1962年《历史研究》第四期发表了朱务善同志所写《五四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义革命》一文,认为这个问题有提出来讨论的必要。朱务善同志对这个问题所作的答案是:五四运动既不同于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但还不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我觉得朱务善同志对这个问题所作的答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我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以下简述个人一些看法,与朱务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到郑天任同志的《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关于恢复传统语文教学法的刍议》一文(载于《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刍议》),有些想法,现提出来与郑天任同志商榷,并就正于语文界的同行们。一《刍议》一开头便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显著地下降,这是一个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整个教育质量的大问题。”接着,又以“纵观古今”的“历史眼光”指出,这种“下降”是自五四以来就已经开始了的,“由来久矣”。为了说明这一点,《刍议》对这种“下降”作了一点分析,理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几乎可以和《阿Q正传》媲美的杰作,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祥林嫂则是现代的我们女性国人的灵魂。祥林嫂把做稳了奴隶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决没有在做个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什么人的权利。她第一次到四婶家做女佣,卫老婆子说是逃出来的,只是卫老婆子和婆婆串通起来搪塞四婶的托辞。从发生在祥林嫂灵魂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剧中,鲁迅揭示了铁屋子封建传统文化触目惊心的血醒味。《祝福》看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天才的长处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郑天任同志: 读了您发表在本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上的那篇文章(指《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关于恢复传统语文教学法的刍议》),觉得有些话不能不提出来,同您、同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讨论。说“不能不”,是有原因的。您的文章,叫人读后感到既有值得首肯的地方,也有未敢苟同之处,而且觉得那些应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很有可能被某些偏颇之论所淹没,所以许多话犹如骨鲠在喉,不说不安,不说不能平静。您在文章中提出,要恢复传统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之死因,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作为鲁迅最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祝福》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本文从民俗传统对俗民个体的控制与教化角度,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和奖惩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鲁迅以此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思想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写作教学中,近年来有一种按照部门或行业来划分文体的现象。有的同志提出,商业院校要讲“商业文体”,有的教材叫做“商业应用文”就是例子。就多数同志来说,这么做是为了体现商业院校写作教学的特点。不过,这种分类科学性却值得商榷。焦健和笔者所写的《对商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一文, (载《北京商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曾经谈到过“‘商业应用文’的说法不妥”,现在对这个看法做一些解释,以尽其意。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经典文本的小说《祝福》因其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视角切入进行多维解读。在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祝福》中祥林嫂这一符码重新解读,则可突破既有解读模式,将祥林嫂视为知识分子的自我隐喻,表征着知识分子对人和存在的叩问,而这一叩问又使得鲁迅的思想可以位列于世界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但由于两人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观念她们又作出了不同的反映——祥林嫂对于封建礼教强加于女人的束缚表现出的是驯服和屈从,而苔丝对于男权传统、对于基督教观念却提出了质疑和反叛,这种不同的反映也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上,张鸿苓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 我认为,张鸿苓同志的论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合适的,在语文界中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本文先就张鸿划同志的论点、论据逐一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