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依据《资本论》方法结构的总体和思维的整体性原则立论,通过分析《资本论》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和理论逻辑的反映论基础,阐述了范畴的历史性原则和商品范畴应有的资本主义历史性质,认为《资本论》起点商品的性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作为商品的性质或资本主义商品的简单规定性;起点商品反映并包括着前资本主义商品的规定性,但不是前资本主义商品。  相似文献   

2.
<正>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而对立物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资本论》的辩证法,就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本文的任务企图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是如何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矛盾的。(一)第一篇所分析的一些矛盾的相互关系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必须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商品的性质问题,历来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研究也应当在哪里开始。因此开篇商品应是简单商品无疑。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在第一章,马克思处处都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例,来论述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在这里找不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痕迹。事实果然如此  相似文献   

4.
周可 《学术论坛》2022,(4):50-58
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导读割裂了《资本论》的政治维度与理论维度,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马克思本人的提示和当代学者的政治式解读,都揭示出《资本论》商品篇与阶级斗争的紧密关联。虽然《资本论》商品篇没有直接讨论现代社会的阶级斗争,但其中的阶级叙事表现为:一方面,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暗含着现代社会阶级理论的前提预设,勾勒出作为商品占有者的个人所具有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等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商品交换关系的人格化、社会分工体系的作用,以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占有者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内含于价值理论的阶级叙事构成了《资本论》阶级理论的逻辑起点,划清了与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现代阶级理论的界限,因而具有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6.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资本论》的副标题,它贯穿正面再现对象具体的过程,赋予再现的灵魂、价值、方向。这种科学批判自始至终贯穿全书,当然也体现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它从总的方面强烈地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运动、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表达了他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价值、情感、意志,也向世人提示着该著作的价值和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一九八○年以来,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中,对马克思著作中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我认为《资本论》中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两重含义,也就是说,它具有两重属性。一是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劳动方式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互相结合的方式,马克思称为“物质生产方式”,“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它体现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廿四章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讲过这样一段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写完《资本论》第一卷,并着手准备该卷的付印工作时,曾自豪地给恩格斯写信说:“在象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但是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是“巧妙的辩证的结构”。列宁赞誉为“《资本论》的逻辑”。对《资本论》的内在结构,百余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做了许多卓育成效的研究,但又很不够。无疑,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对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规定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逻辑起点(即商品)。对这里的商品,学术界有的认为是简单商品,有的认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商品,还有的认为是指商品一般(或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一般)。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而且有的离开了《资本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去讲《资本论》逻辑起点,这种方法也不妥当。只有从《资本论》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辩证性质出发,从《资本论》的科学抽象法以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这种商品的真正性质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1.
百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资本论》的结构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仅对《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在结构提出一点看法。恩格斯在读完《资本论》第一卷后,曾给马克思写信道:“我祝贺你,只是由于你把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放在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联系之中,因此完满地使这些问题变得简单和相当清楚。”这里说的“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联系”,就是指书的“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这段话,是对第一卷内在结构的正确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把握全书的内在结构,对于理解书的内容,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已经一百一十周年了。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他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1页)所以,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剖析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对于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深入揭批“四人帮”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散布的修正主义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列宁认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用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确实,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而且是唯物辩证法的杰作,应当充分运用它的无比丰富的辩证逻辑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府鼓励创业,不仅在于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面,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创业质量,进而提高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水平.为此,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关注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四大变量因素所形成的函数关系,力求在市场竞争中将自身置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平台,高质量地生存和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员工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这四大交量因素对创业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资金周转与经济调整,前者是讲资金流转速度,后者说的是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乍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周转》篇中对此就有一段精辟的阐述: “如果我们设想一个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那末首先,货币资本会完全消失,因而,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伪装也会消失。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理论理所当然的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界的浓厚兴趣。所谓经济运行,应该是商品经济的运行。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只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二种生产形式。典型的自然经济模式,是由一个个孤立的生产单位组成的,没有形成国民经济体系,因而不存在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察的经济运行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孤立的生产单位变成了开放的单位,通过日益发展的市场,组成一个国民经济体系,于是就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察的经济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相似文献   

19.
薛志贤同志在《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就《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的结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而且产生了新的混乱。例如,他认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先于货币。”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这就是说,马克思研究货币的各种职能是以货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本论》解释本,在解释《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时,为了解释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使用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这一术语。如:张熏华、洪远朋的《<资本论>提要》说:“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第101—102页)。陈征的《<资本论>解说》说:“一个产品的价值,例如棉纱的价值,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来的”(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册,第279页)。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本论>释义》说: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和纱锭的“价值量却毫无变化地被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Ⅰ)第135页)等等。我们认为,上述提法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是,上述几本书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