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青山》是明朗,优雅而凄丽的诗。这是台湾著名作家,也是九江老乡作家墨人先生的这部长篇爱作所给予我的一个美好的印象。 就象庐山潺潺流淌的溪潭,娓娓的,澈澈的,《白雪青山》所叙述的故事很单纯—— 一个“积雪盈尺,滴水成冰”的隆冬,妙龄男女何梦华与古月仙双双徒步冒雪从莲花洞登好汉坡上庐山,来到白雪皑皑的“清净的世界”,住进一座叫做“心园”的别墅。 心园是商人徐人仰避暑的别墅,冬季闲置,由仆人老王看守。何梦华与徐人仰是莫逆之交。在人仰的安排下,梦华与月仙瞒着家人冒雪住进心园,准备“安安静静地隐居起来。”  相似文献   

2.
所谓小说与诗的分界,大致在故事的组织与抒情的格式、韵致之间的差别。不过,这种文类的界线,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一直有腑胃“抒情小说”和“诗意小说”的提法。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小说中的诗性意蕴,不是指以诗的外在表征来演绎或反串小说的“诗意”与“诗趣”,而是注重融会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中的诗性情调。这份内蕴于小说中的“诗意”与“诗趣”,正是积淀在作者个性中的品格修养和体现在作品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肮胃诗性情调,其实质是来源于个性化生存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为个性化索求的审美的理想境界。读台湾作家墨人的…  相似文献   

3.
刘振华的长篇《悠悠天地人》的出版 ,标志着他的创作“三级跳”已跃入了新阶段。五、六十年代 ,是他创作的“第一跳” ,主要写农民 ,采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新时期到来 ,他的创作进入“第二跳” ,着重写农民意识 ,运用的是开放现实主义 ,即批判地吸收并采用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法 ,丰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悠悠天地人”是“第三跳” ,自谓用的是“神秘现实主义” ,我称之为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过神奇的描写把现实与非现实交织在一起 ,表现人的隐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白雪青山》是台湾资深作家墨人的一部杰出名作。通过“走近”它、“走进”它、“走出”它,本文作者谈了自己的诸多发现和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5.
文艺创作的主体性,要求艺术家必须有独特的感应方式和表现方式,必须充分显示其艺术个性。艺术个性的形成,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经历和遭际,而逆境对艺术家艺术品格的造就,往往有益而无害。本文从艺术道路的选择,创造性生命力的激发,自由境界的实现,真诚的表达,独创性的发挥,孤独感的形成,悲剧感的获得等方面论述了逆境对艺术家个性的塑造以及对文艺创作独特影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问一:墨人先生,您在(作家的生死荣辱)一文中写道,“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个人思想情感的发泄,作品完成了就了却一桩心愿。‘’在(白雪青山)三版自序中,您又写道,“我在庐山整整住了三年,深深体会到庐山的四季之美,这是别人少有的经验。尤其是秋天的深山红叶,清风明月;冬天的大雪封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山寂寂,历代诗人也没有见过写过;春天的营飞花放,千山响杜鹃,新笋一夜暴长一尺,蛙鼓频频……自然不在话下。我在(白雪青山)内都将这种境界和男女主角的感情融为一体,一道升华了。”您在(花甲云中过…  相似文献   

7.
问一:墨人先生日前收到您的赠书《红尘心语》,并认真拜读了您的又一部新作力作。这是与您以往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大不相同的人生“心语”,很难归类;是一种似散文非散文、似杂感非杂感、似随笔非随笔的“心语”文体,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艺术创造。我注意到:您把巨著长篇取名《红尘》,又把新著取名为《红尘心语》,还把自己的家庭住所也取名“红尘寄庐”。请问您钟情的“红尘”是一个什么样的内涵?红尘与微尘、无尘是什么关系?墨人答:据《辞海》解释:“红尘”谓尘埃也,亦指热闹繁华之地。盂浩然洛阳诗:“酒酣白日暮,走马八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群山》是一部在历史的深广度和艺术的品位层次上都达到相当高度的纪传文学作品。它的成功就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传主人格魅力的独创性把握  相似文献   

9.
<正> 鲁迅、郭沫若、茅盾是我国文坛巨匠,从他们的早期开始,就显示了一种独特。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上,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上,在文化思想观念与创作心态的确立与变化等方面,都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研究他们怎样将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民族化等问题,使成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先秦“濮上鬼曲”与《阳春》《白雪》的背景、主题、作者、名称、调式及艺术效果等问题 ,认为“濮上鬼曲”是一抒发悲情的伤感曲子 ,《阳春》是一歌唱生活的愉悦曲子 ,《白雪》是一惊天动地的大战进行曲。“白雪”本为“玄云” ,经“白云”而讹成“白雪”。  相似文献   

11.
余华新作《第七天》以第一人称(死者)的冷眼旁观叙事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对主人公死后七天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铺陈,通过把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一体化、一致化,映射现实,针砭时弊,显示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写作姿态和关注人伦关系的伦理意识。作家冷静、客观、中立的叙事特点和对主观心理、虚拟世界的关注与表现,体现了余华强势控制的"作家姿态";但他在写作中又多少显得有点局促不安、绵软无力、被动而受迫。我们将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为"主观作家的被动写作"这是余华与作品《第七天》相互关系中暗含的悖论所在,也是余华小说的特殊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继承了其以往的写作风格,集合了苏童小说对于历史的个人解读、世界关系的探讨、少年青春期特有的困惑的描述以及对人生变化的唏嘘;以主人公库东亮的经历为主线,反映了文革这段历史对父亲库文轩的残害以及对人民心灵的扭曲。从逃离的主题入手,分析主人公库东亮三次逃离的经历,这三次的经历可以说是主人公同命运进行的抗争,但是最终却抗争无果,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到与岸隔绝的向阳船队。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背景下去谈论文学似乎并非易事,此文化背景下所衍生出的文学理论、文学流派与文学现象纷繁复杂,引发读者关于文学的诸多思考。显然,对于文学这样开放的场域而言很难做到标准统一,但我们还是会尽可能地去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我们所需要的文学应该是书写现实与表达理想并重,反映生活与表现浪漫结合,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有对人生的沉思,还应该有对精神的慰藉。基于此,有些作品便值得我们去重读与深省,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即是如此。《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中所蕴含的人生体悟与精神沉淀,在体现独特的感性张力之余,更彰显着深厚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4.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江山多娇。她孕育着我国源远流长的游记文学。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游记倾吐人们对祖国的爱慕之情。最近问世的吕红文同志的《三峡风情》(一九八二年,重庆出版社出版),是又一部描绘祖国水秀山奇、地灵人杰的优秀长篇游记。它从长江三峡这条壮美的自然画廊与文史画廊,反映了中华大地的自然美、人物美和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以一百年前发生在哈尔滨的一场鼠疫为背景,通过对王春申、翟役生、傅百川、于晴秀等众多傅家甸普通民众在灾难中的生命与情感历程的刻画,作者始终试图用其惯有的温情向我们表达,再大的灾难都无法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宽容、无私和坚韧一定会战胜阴暗、绝望和脆弱。这样的立场给了我们生的意义和希望。  相似文献   

16.
舞蹈的创作过程是舞蹈编导的一次心理历程。这个创作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舞蹈音乐的创作,二是舞蹈动作的创作。舞蹈动作的编排一方面是创作动作,它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外形上的"形象化";另一方面是到达"形象化"的内心劳动,而其中内心的劳动又是舞蹈作品的创作基石。  相似文献   

17.
"清"在《文心雕龙》中共出现48次,根据刘勰的评语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文清、风清、才清。文清指文章字句的清新,风清指文章或其人风格的清新,才清指其人才华的清新隽永。"清"的不同运用,不仅体现了刘勰对文学的看法和对文人特点的概括,也暗含着高下之别。文清最易,才清最难。可见"清"是文学批评中相当高的评价,才清是对人的才华的肯定。才既清,发诸笔端,见于翰墨,则风亦清,文必清。  相似文献   

18.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功之作——读《白门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青年作家刘斯奋的长篇小说《白门柳》,可以说是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上乘之作。它以明未动荡复杂的局势为背景,以东林、复社清流同阉党遗孽斗争的描写为重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末历史的壮阔图卷。在这里,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哲学观念乃至于社会风情、审美意识等深层的文化意识,无不显现于作者的笔下,数十年间的社会风云变幻、历史浮沉、儿女风情、沙场争战、廷争面折,也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进入了深广的历史时空之中,富有浓郁的历史苍茫感。 《白门柳》的成功,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明朝末年,阉党擅权,朝政腐败,灾荒遍地。这种社会现状造成的历史后果,一是使清流人物的清议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二是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三是导致边防松弛,为清兵入关造成了可乘之机。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描写明末这场农民大起义的成功之作,刘斯奋的《白门柳》,没有再驻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一题材,也没有把目光瞄向清兵入关,而是把重彩浓墨泼向东林、夏社那些清议人物。这样,它和姚雪垠的《李自成》正好是互为补充,成为描写晚明社会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双壁。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近代西方那样的多党政治,而始终是皇帝独裁。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一《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五四”新文学最优秀的剧作之一。问世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作者曾对它进行过多次修改,其中最大的一次修改是一九五一年的开明本。但不久,作者又推翻了开明本,只将原作作了少量改动。如果说修改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作的继续,那么也可以说,《雷雨》的创作过程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雷雨》的创作和修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96年文坛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三驾马车”现象,即指河北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三驾马车”的一系列中篇小说“有如集束手榴弹般地抛出”,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何申的《穷人》、《穷县》,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谈歌的《大厂》、《大厂》续篇等就是其中的的代表作。对这种较典型的文学现象,有不少评论家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回潮”。本文试图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前提,着重通过“三驾马车”的创作来谈谈作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怀。一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与此相对应的人文景观也呈出纷繁复杂的变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