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林白的小说体现了深重的故乡意识,通过与沈从文、萧红的比较,折射出林白故乡意识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有着大量的回忆乡土的作品,这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形态。回忆乡土有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对故乡的回忆是作家的根的追寻,在回忆故乡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乌托邦般的牧歌情调,但是作家们也写出了故园乌托邦被现实挤碎的伤惋。另一方面它是作家们文化焦虑的一种表征,同时也是他们自我认同的努力。对故乡的回忆也是一个牧歌图式的建构与消解过程,在表现着现代作家对根的追寻与失落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现了对牧歌般的中国形象的诗意寻找。  相似文献   

3.
崔向敏 《理论界》2010,(5):138-140
在萧红作品中,对故乡古老习俗的反思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20世纪早期部分乡土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分析萧红在审视故乡民俗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密切联系着我们这个后现代化国家文化转型的选择性焦虑,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寓意".激进的"现代化"立场和保守的"反现代化"立场,都在故乡想象中找到了他们各擅其长的书写空间.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生命出发之"乡",也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之"乡",与异域文化相对之本土文化之"乡",与道德沦丧、人性衰退、精神荒芜相对之道德人伦醇美、人性自然、精神健康之"乡".  相似文献   

6.
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建与乡土抒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1,22(4):129-131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具有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角度 ,重彩涂抹故乡的地域风情 ,深情地开掘乡村世界的人性、人情。同时 ,她又以女性化、个人化的目光 ,审视故乡风土民情中的温柔静穆之气 ,以辛酸的温情取代诗意化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传达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7.
<正> 执著于写出破屋下受伤灵魂的王任叔,以描写其故乡浙江奉化连山乡大堰村生活的乡土小说为人瞩目,他以拳拳的乡土之情,描述故乡人生的苦难与不幸,剖露农人们麻木的灵魂;勾画乡村社会的衰败与骚动,录写故乡人反抗的呼声;摄印乡村封建势力的缩影,透视变动中的宗法社会,形成他乡土小说朴质自然的独特风格。1923年《小说年鉴》的编者指  相似文献   

8.
“天涯孤女”萧红对于故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故乡留给她的不仅有苦涩的创伤,也有记忆的芬芳。其写作背景从未离开过故乡,不过她的故乡情绪却是复调的,思乡的蛊惑使其作品始终回荡着还乡的旋律,对家的失望又让其作品深寓着不绝如缕的深深叹息。作为一位执着于现实的作家,小说《呼兰河传》的书写在温情脉脉的叙述中始终隐藏着一颗焦虑不安的痛苦灵魂,文本叙事中交织着批判与诗意的叙事张力,主题指向上则将民族国家的内容嵌入多元多质的文本深处。由于采用了复调叙事,萧红将深情的乡土眷顾与无望的精神皈依、国民性批判与启蒙主义、女性意识与国家意识融入文本之中。批判的意识与咏叹的声音同时迸发,从而使小说产生了仿佛复调音乐一样的审美效应。不同主题的融进形成了隐在的内文本间性,生成了小说文本的多声解读的批评景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的小说以恬淡的笔调,叙述故乡和西南联大的平凡人物故事,通过世俗化叙事,展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隐含着对小人物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的肯定;通过乡土叙事,描绘了故乡优美的山水画卷和古朴的风土人情,蕴藏着作者传承的我国自古以来的文人心态与精神意念;通过文化叙事,叙述那些普普通通人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透射出来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谐与韧性特质,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汪曾祺小说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1.
庄子故里辨     
关于庄子故里问题的考辨和讨论,迄今已出现了五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即山东东明说、曹县说,河南民权说、商丘说,安徽蒙城说。这五种说法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可形成一个南北狭长地带,庄子一生活动踪迹大致不出此狭长地带,其故里亦必在其中。对这五种说法做进一步比较,可发现各种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都更多地支持东明说。因此,山东东明作为庄子的故里,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痛苦的家园记忆--百年中国文学家园情结的整合性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起点的现代家园意识一改传统文学"望归"、"歌咏"性基调,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带着焦灼、怀疑、困惑的启蒙批判精神,在漂泊与回归的矛盾心态中显示家园情结的传统观念的坠落,现代情绪的升腾.而到了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先锋派的创作实际中,原有的家园观念已经发生迥异性的颠覆,家园的实存性已被虚拟化,完整的回归意识已被"在路上"的主体情绪所代替,在困惑与梦境中显示家园的"美丽",在矛盾与变形中显示家园意识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适之籍里,两《唐书》所载不详,历代方志所载,多有附会。故目前学界认为史志中所言"渤海蓨人"乃其郡望,而籍里已不可考。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氏家族的起源流变,结合对现存唐时高姓墓志的考察,并就高适早期交游与诗文创作加以考证,从而认为其籍里当在洛阳。  相似文献   

14.
庄子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反响,具有重要意义。"(庄子)宋之蒙人"是屡见于两汉至唐文献的古说,当指庄子的里籍。把东明定为庄子故里,为考索庄子生平提出了新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庄子故里何在,史籍不祥。全国一些高校和社科机构专家两次聚会山东东明,进行考察、研讨、比较和论证。认为:古代东明地域位于古黄河、濮水、漆水之滨;古漆国位于东明境内;东明在唐玄宗时被诏改为"南华县",南华县、南华山、南华观与"南华真人"、《南华真经》构成了东明特有的"系列南华";有关地方志及出土碑刻记载明确;东明有庄子嫡系后裔集中居住。因此,确认庄子故里在东明有多方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王邦直是明朝具有一定成就的音乐家与政论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与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定位置。但是,对王邦直的生平情况目前还知之甚少。借助方志与族谱等资料,对王邦直的里籍进行深入考证,根据翔实的资料提出王邦直祖籍即墨王乾,但他主要生活在即墨县城很可能就是即墨东关,并在此完成了《律吕正声》的著述。  相似文献   

17.
张中一 《云梦学刊》2007,28(5):43-48
屈原故乡应该在屈原诞生的郢都。古人却把秭归称为屈原的故乡,今人又将湖南汉寿考证为屈原故乡,新闻界人士周笃文教授从新闻炒作角度出发发布屈原故乡在临湘,使得国人对屈原故乡的认定愈来愈模糊,需要认真求证。  相似文献   

18.
海岱龙山文化与尧舜之乡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关于尧舜的传说、记载不胜枚举,至于他们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区域,更是迷雾重重,迄无定论。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可对尧舜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区域进行初步定位。可以推断,山东省菏泽地区才是真正的尧舜之乡。  相似文献   

19.
后赵皇帝石勒(274-333)故里,有今"武乡说"、今"榆社说"、今"和顺说",所以引发争论。史学界一些同仁把晋置的武乡县(在榆社北)与今日的武乡县(在榆社南)的区域方位混为一谈,故今"武乡说"是不能成立的。晋时所治的武乡县治所,虽在今榆社县北二三十里的地方,但毁于战火,今遗址不存,况且榆社境内无石勒村庄,故今"榆社说"也是站不住脚的。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别置武乡郡,郡治所随晋武乡县城,辖沾(今和顺县与昔阳县一部分)、涅(今武乡故城一带)、武乡(今榆社县北)和轑阳(今左权县)四县。和顺汉时属上党,后赵时属武乡郡地区,至今县北十多公里处尚有千年以上历史的石勒村和李阳村(镇)。李阳村(镇)即是当年与石勒争沤麻池的武乡名士李阳的故居,且留有古阁建筑、石碑等文物佐证。史称"石勒上党武乡人"确切地点,就是现在的和顺县石勒村。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对她的故乡充满眷恋,她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写故乡的人和事,她正是带着《北极村童话》走上文坛的。她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抒写,在温婉的诗情中表达对故乡人命运的关注,赞美他们与自然之间血亲相连的生存方式。在洞察人生苦难的真相后,她努力寻找承担苦难的力量,于是她发现了乡民简朴的生活中流淌的人间温情。正是这种温情的笼照和滋润,迟子建的乡土世界才具有了纯净的品质,她的乡情才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