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学说,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进行解析.通过对埃德娜觉醒前后与罗伯特的人际功能分析,指出,人际分析能成功地阐释人物间关系的变化过程,并为小说的美学与文学意义提供并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埃德娜是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肖邦的传世之作《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她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欲摆脱男权统治,寻求独立与自我.面对强大的阻力,在无法实现理想时,埃德娜义无返顾地走向大海,以生命为代价维护既得自由.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在19世纪美国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的道路荆棘丛生.  相似文献   

3.
围绕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所述的“声音” ,以展现小说《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德娜觉醒的两个层面为切入点 ,通过她与具有叛逆个性的女艺术家芮芝小姐的性格比照 ,剖析埃德娜追求个体独立失败的原因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必须彻底摆脱对异性的心理依附。  相似文献   

4.
《觉醒》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凯特&#183;肖邦的代表作。肖邦在描写女主人公埃德娜追求精神独立及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在埃德娜的身上得以体现。但她逐渐接受了克里奥尔文化.并受到了这种自由的鼓舞,性意识完全觉醒,但最终走向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5.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文章用超验主义中的个人主义精神来解读女主人公埃德娜发现自我、追求自立的觉醒过程.分析了超验主义思想对作者凯特·肖邦的影响及作者对其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觉醒》中的埃德娜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作家塑造的人物。表面上看,两位主人公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过对比分析,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诸多契合点:同是社会的"他者",孤独的觉醒者,有着相似的悲剧结局。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对比分析,以期探索欲冲出"鸟笼"的埃德娜和旨在"破坏铁屋子"的狂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泥泞之路。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用笼中之鸟作为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受到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习俗束缚的埃德娜·庞德里尔;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埃德娜只是庞德里尔的一份珍贵财产赏玩之物,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呼声和愿望;同时用水中之鱼作为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大海与埃德娜自始至终地存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另一方面又象征着精神顿悟之后的埃德娜最终回到了大海的怀抱,获得了渴望已久的自治。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的著名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关注女性主义的杰作。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生命历程起到了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埃德娜的精神世界,而且暗示了埃德娜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本文从女性主义批判的角度,对《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埃德娜与雷西的觉醒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解读,揭示女性主义对女性不幸命运根源的探究基于二元对立论将其归结于男权社会压抑的误读。埃德娜的悲剧并不完全是当时男权社会压迫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自己的错误抉择;雷西的悲剧则源自于她完全断绝了与人的正常交往的选择,最终只能形单影只。女性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不能真正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根本原因也是女性自身觉醒不彻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的优点在于可以将两个或多个有联系的文本并列起来作比较而不用顾及它们的先后顺序和历史关联.运用互文性相关理论解读易卜生的<小艾友夫>和凯特·肖班的<觉醒>可以发现:这两个文本在对各自女主人公即吕达与埃德娜的人物塑造方面具有互文性的关系,两者在婚姻生活中的两性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选择抗争的方式等许多层面上具有互文性,后者形象是对前者形象的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