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早期的日子 我1932年生在北京。我的父亲黄方刚是中国人,母亲微华兰是美国人。我记得30年代我们的生活曾经非常好。妈妈带着三个儿子、五个佣人,还教着书。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的心底里有一些不以时代风云变幻而转移的中国观,主要来源于对古代中国的浪漫思索。如三国逐鹿的文韬武略、梁山水泊的英雄好汉、强汉盛唐的绝顶辉煌、丝绸之路的幽思古情,等等。人们常说,日本人了解中国,远比中国人了解日本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4.
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徽州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人才辈出,极具特色。而独居风貌的更显古民居,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为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保留大量中古音的方言土语以及民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王昌芹 《现代交际》2012,(10):46+45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英语变体,其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英语以其规范性和中国特色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中,建构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并以其可理解性和交际功能,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魏昆生 《金色年华》2011,(10):51-51
中国是美食的国度。这里烹饪的技艺、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外国人叹为观止。一向瞧不起中国的日本人,也不得不在吃喝的问题上自叹弗如。日本人最得意的东西无非是寿司、清酒、生鱼片——他们大肆捕捞鲸鱼的行经臭名昭著;自夸其德的巴黎人动辄以半生不熟的牛扒、鹅肝和红酒、面包为看家招牌,但是,跟中国饮食一比,马上没电。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的《世界》终于与我国内地观众见面了。自从1995年拍摄《小山回家》获得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以来,贾樟柯先后拍摄了《嘟嘟》(1996年)、《小武》(1997年)、《站台》(2000年)、《公共场所》(2001年,31分钟纪录片)、《任逍遥》(2002年)、《世界》(2004年)等影片,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的重要艺术奖项。然而直到如今,他的影片才第一次获得在内地公映的机会。从“地下”到“地上”,虽然今后的路途也许会更艰辛,但对中国第六代电影人来说,应该是个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从而揭示,在涉外医学生的英语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对于提升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英语不仅应当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更要加入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国家的各种文化.捍卫中国英语的文化独立性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学生只有全面了解世界文化,尤其是其它非内圈国家文化,才能胜任跨多文化交际背景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休闲解读     
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始终传承着主流文化,并且以直接、亲切、自由、富于情趣、人性化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相似文献   

11.
武术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孕育、繁衍而成,正是经历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才使得今天的武术在世界中那么的光彩夺目。武术或许是反映东方文明的一面镜子,是那么的清澈、透明,以致把中国的灿烂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本科非英语专业一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实践两个学期的SPOC+面授课程+移动微学习的中国文化翻译课程模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水平,促进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3.
吴雁 《职业》2016,(11):122-123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文化的双向交流.英语课堂上不应该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礼、孝"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贯通和渗入.  相似文献   

14.
罪恶与救赎一直是基督教传统神学里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陀恩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罪与罚》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一主题。小说为我们详尽地讲述了一个青年大学生如何犯罪.去杀死一个老太婆,到投案自首以及获得救赎的全过程。这部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冲突。19世纪的俄罗斯,正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中东关系60年既是短暂而急剧变动的历史,又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本文从中国媒体对中东问题特别是巴以冲突报道的微观角度出发,从国家政策影响和媒体表现案例分析两大层面作初步考察,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中国媒体的中东问题报道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尤其是国内政策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30年两个阶段.前30年比较稳定,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中东报道多元倾向日益明显,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外交观和利益观呈现碎片化.尽管在政府意志和主流新闻管制层面上还保持着较为清晰的方向引导和政策干预,但民意,学者甚至媒体从业者本身的立场分歧日益严重和公开化,甚至反作用于主流媒体,为应对新形势下传播领域的认识和情感巨变,政府,学者和媒体人士都必须认真思考,从战略上考虑和规划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深度交往和交融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中东关系60年既是短暂而急剧变动的历史,又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本文从中国媒体对中东问题特别是巴以冲突报道的微观角度出发,从国家政策影响和媒体表现案例分析两大层面作初步考察,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中国媒体的中东问题报道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尤其是国内政策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30年两个阶段。前30年比较稳定,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中东报道多元倾向日益明显,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外交观和利益观呈现碎片化。尽管在政府意志和主流新闻管制层面上还保持着较为清晰的方向引导和政策干预,但民意、学者甚至媒体从业者本身的立场分歧日益严重和公开化,甚至反作用于主流媒体。为应对新形势下传播领域的认识和情感巨变,政府、学者和媒体人士都必须认真思考,从战略上考虑和规划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深度交往和交融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牛在中国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具有神性的动物,中国人借牛力开垦耕种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和人之间的紧密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互动的频次越来越多,大家普遍意识到沟通和口才的重要,并渴望拥有好的口才,以帮助自己谋职、晋升、发展等。但中国人一直对口才存在偏见,提到能说会道的人格特质,中国人更喜欢做负面评价,比如:油嘴滑舌,华而不实,多说无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花言巧语,天花乱坠,祸从口出等,中国人更认可沉默是金、讷于言而敏于行、惜言如金、寡言为贤的人格特质。人们渴望拥有好口才,但潜意识中对口才好的人格特质又存在反感,因此容易形成矛盾心理,不利于大家练习口才,本文主要探析了中国人对口才形成负面评价的原因,纠正我们对口才的错误认知,帮助更多人更快拥有好口才。  相似文献   

19.
20.
马铁威 《职业时空》2012,(11):113-114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却没有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工作。虽然新的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前景堪忧。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状况进行研究,对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